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近日在廣東調研自貿試驗區建設和深化粵港澳合作等工作。在調研中,韓正副總理特別調研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工作,他先後實地考察了港珠澳大橋、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以及自貿區珠海橫琴片區、廣州南沙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等處。韓正副總理強調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要高質量高起點做好大灣區規劃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要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要吸引科技資源集聚,打造國際創新中心;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三個親自」彰顯大灣區重要地位
中共十九大和今年全國「兩會」完成黨和國家領導機構換屆工作後,明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管港澳事務。這是韓正副總理首次以中央主管領導的身份調研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工作。韓正副總理的指示精神,闡明了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指明了大灣區建設的方向和重點,對於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具有指路領航的重要意義,將極大的激發香港社會各界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熱情和信心。
韓正副總理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三個親自」彰顯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折射出黨中央對世界科技創新趨勢的深刻洞察、對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
綜觀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美歐、日韓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人口老齡化加劇、自然資源並不豐富的情況下,卻依然能夠各領風騷,原因何在?就在於科技創新「功力深厚」,他們掌握諸多領域的核心技術,佔據產業鏈的上游。科技創新能力強,則市場競爭力強、國力強。這是被事實反覆驗證出來的道理。再看當今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通過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奮鬥,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至今四十年間,中國在許多領域逐漸從「跟跑」變為「陪跑」,甚至變為「領跑」,以高鐵為代表的「中國製造」令世人矚目。但總體來看,中國的大部分產業還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賺取的是微薄的利潤,常常受制於人。
中國要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就必須使科技創新由「星星之火」變為「燎原之勢」。以中國的經濟體量和巨大的市場,必須打造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圳的創新能力,珠三角地區的高端製造業基礎,香港、澳門的科研實力和市場優勢,這一切,構成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天然優勢,將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的優勢聚合到一起,定能釋放巨大能量。正是從全局高度、長遠角度謀劃中國未來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凸顯,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四個重點」明確大灣區基本定位
韓正副總理指出,要高質量高起點做好大灣區規劃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要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要吸引國際創新資源集聚,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這是中央領導首次明確的大灣區建設的四個重點,進一步明確了大灣區的基本定位,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國際一流,產業優化,科創領先,生態優良。
大灣區要成為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意味着未來要與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與日本的東京灣區比肩。也就是說,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帶動中國經濟的「龍頭」,也將成為帶動亞太經濟、乃至世界級的經濟「引擎」。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現在的粵港澳大灣區,從人口規模、港口吞吐量、機場客流量等指標看,並不遜色於以上三個灣區,因此,大灣區建設的許多指標將比以上三個灣區更高、更具前瞻性,唯如此才能體現「高質量高起點」的要求。
大灣區優化產業布局的重點是發展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這意味着大灣區內的製造業將進行新一輪「洗牌」,遷移中低端製造業,引進高科技產業,培育高端製造業,發展壯大金融、貿易、法律、會計、國際仲裁等現代服務業。
大灣區要吸引國際創新資源集聚,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意味着大灣區將成為世界頂級的創新人才集聚地、科技創新試驗田、科技成果交易場,以及高科技產業聚集區,大灣區的吸引力、帶動力、輻射力不可小視。
大灣區要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意味着未來的大灣區將是一個宜居宜業的綠色家園,這裏不僅激發人們的創新活力,釋放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還令身在其中的人們盡享自然之美,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香港優勢」為大灣區添彩增色
作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韓正副總理首次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建設,指重點、講要點、說亮點,令香港各界對大灣區的未來充滿期待。放眼大灣區的未來,香港至少有以下三大優勢可以為大灣區添彩增色。
其一,香港可以成為創新人才的集聚地。香港有五所大學躋身全球100強,擁有43位中國「兩院」院士。香港六所高校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16家,香港三所高校、香港應用技術研究院設立了六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不僅如此,香港擁有開放的經濟體系,以及開放的人才流動體系,完全可以為大灣區延攬、輸送各類創新人才。
其二,香港可以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高地。在大灣區諸城市中,香港的現代服務業水平最高,未來香港在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的同時,可以打造世界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數據中心、國際資本配置和管理中心,使香港成為東西方創新型經濟交流合作的樞紐。
其三,香港可以成為大灣區城市發展和治理的示範地。香港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發達城市前列,但城市運行井然有序。打造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香港經驗」可供其他城市學習借鑒。
中共中央委員、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全國「兩會」期間的香港人大代表團討論中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戰略支撐和重要平台,用好這個平台,香港的發展之路更加寬廣,發展前景令人振奮。誠如此言,大灣區的面紗已經徐徐揭開,新的歷史要靠我們去創造,香港一定能在這個平台上有更大作為,將「香港優勢」變為「香港機遇」,助力國家發展,成就香港明天!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