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點擊香江: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視野看川港合作時代意義/屠海鳴

時間:2018-05-12 03:15:22來源:大公網

  因災難而心手相牽,由合作而共築未來。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際,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在成都舉行。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等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香港是四川第一大外資來源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及災後恢復重建,進一步加深了雙方情誼與合作。「川港合作會議」的成立,就是把因重建而建立的短期專項合作模式提升為長效全面合作機制。香港市民十分熟悉的中聯辦原主任彭清華在講話中建議川港未來合作關鍵要落實合作機制安排、發揮雙方比較優勢、推動南向開放合作,以及進行重點領域合作。林鄭月娥特首在講話中建議川港聚焦三個方向:共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把握「雙創」發展機遇、促進「民心相通」。香港市民十分熟悉的中聯辦另一位原主任張曉明在講話中肯定此舉「體現了川港政府高層政治自覺和戰略眼光,是推進川港緊密合作的新起點」。而中聯辦現任主任王志民十分堅定的表示:「川港合作一定能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更加亮麗的新篇章」。

  汶川十年,再走地震災區;展望未來,邁步新的時代。川港合作,是四川和香港兩地同胞親情的最好體現,是雙方合作共贏的務實之舉,更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的良好開端。多少年後,當人們回首這一時刻,必定為這一歷史事件點讚。香港廣大市民須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視野看「川港合作」的時代意義。

  血脈親情鑄就合作基礎

  十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讓天府之國的四川頃刻間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災難發生後,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本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血濃於水」的精神,支持汶川地震災區重建。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賽馬會共投入100億港元,援建共190個項目。兩年前,歷時八載的援建工作大功告成,時任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親自到訪成都考察。她當時即表示,對援建工作滿意,如果要打分的話,她希望給滿分。

  汶川地震造成的災害能夠在短時間內得以迅速恢復,家園得以重建,是人間奇跡,體現了中央政府的關愛,體現了同胞兄弟的情誼。天災無情,人間有愛。「血濃於水」的同胞情感是港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滲透在港人血液裏的基因。港人在汶川大地震中所體現的是一種愛國愛港的情懷,是香港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一種推動「一國兩制」實踐得以持久深化的正能量。

  援建是一次機遇,港人見證了中國力量的偉大神奇,看到了災區各級政府的務實高效,感受到了四川人民的勤勞努力、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感受到了巴蜀大地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不屈精神。川人釋放的感恩之情,也讓港人難以忘懷。「東方之珠」與「天府之國」的兩地親情,日久彌堅。以深厚的感情為依託,今日的川港合作有了堅實基礎。

  互利共贏搭建合作平台

  香港與四川遠隔千里,但山水相連、血脈相通,從援建到合作,川港合作的路子越走越寬。近年來,四川在CEPA和9+2泛珠合作框架下,兩地高層多次會晤,促成在經貿、醫療、教育、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廣泛合作,業已形成「政府規劃、高層推動、企業運行、各方參與、互利共贏」的交流格局。

  川港經濟往來日益密切。截至去年底,香港在川投資設立企業5087家,實際到位資金529億美元。自CEPA實施以來,川港貿易年均增長超過20%,香港已成為四川第四大貿易夥伴。四川企業備案在香港投資設立企業166家,備案投資金額將近12億美元。去年香港來川遊客人數為43.95萬人次,增長8.7%。川港人文互動密切頻繁。川港高校間開展了《川港高校對口互動交流計劃》《川港高校5+5結對計劃》等項目,川港友好姊妹學校共計34對。川港醫療衛生合作項目不斷增加。2014年至2017年三年間,四川10所高校共招收香港學生177名來川學習,香港各單招院校在四川招生153人。截至2018年3月,四川選送了2715名學生到香港學習交流,接待了1834名香港學生到川交流學習,等等。

  這一切證明,川港合作的空間很大、更多交流的前景很廣、社會各界的熱情很高。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是世界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擁有法律、國際仲裁、會計等多領域的人才,擁有世界一流的高校、世界一流的醫療資源;四川物產豐富,勞動力富集,是資源大省,在製造業等方面擁有顯著優勢,在「走出去」上有現實需求,在「雙創」方面有一定基礎,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上與香港有互補互助的空間。這一切,為雙方的長期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廣泛的市場。由此可見,「川港合作會議」的成立,並非僅僅基於感情因素,更是在客觀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必定為四川和香港的同發展、共進步搭建更大平台、創造更多機遇。

  融入國家大局更須積極作為

  「川港合作會議」的成立,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是香港與四川加深合作邁出的第一步,但香港市民不能僅僅站在川港兩地的角度看待這一事件,還應站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看待之,以更積極的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背靠大樹好乘涼」。香港兼具「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香港要獲得發展機遇,當務之急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搭上「中國快車」。這一點,已經獲得特區政府、香港各界和廣大市民的廣泛認同。那麼,怎樣「融入」?關鍵在於把握好兩點:一是「對接」,二是「合作」。所謂「對接」,就是加強與國家部委的對接,推動國家研究出台更多惠港利港的政策,讓港人充分享受國民待遇;所謂「合作」,就是加深與內地省份的長效合作,多思考三個問題:香港能做什麼?內地省份需要什麼?什麼項目能在國際市場上賺錢?找準雙方互利共贏的「興奮點」,大家攜手闖市場、繪藍圖、築未來。從這個大視野下觀察香港的作為,香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走出了「一步好棋」,「川港合作」則是另一步好棋。以「川港合作」為開端,香港與內地省份的合作的大文章其實才剛剛開頭,香港如能把這篇文章繼續做下去,一定能從合作中獲得更多紅利、尋覓更多機遇、拓展更廣舞台,也就不會為發展動能不足而發愁。

  走進新時代,把握新機遇,「川港合作」為香港與內地省份的合作豎起了標桿,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必將書寫嶄新、輝煌、緊密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