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聯電影《鄉愁》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名作\網上圖片
這幾日要到哈巴羅夫斯克(位於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交界處東側)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到俄羅斯。印象中的俄羅斯,總有一種凝重和冷冷的感覺。哈巴原來是我國的領土,我們叫做伯力,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割讓給了俄國。除了遊客、留學生和來公幹的,這裏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中國人。
想起蘇聯電影《鄉愁》
我住的旅館很有歲月感,樓層不多,並排有很多房間的那種,大堂不算寬敞,卻總有種空曠的感覺。設施雖然舊,收拾得頗為整潔。馬路對面是民居,偏黃的牆體和灰色的屋頂,像是蘇聯老電影裏看到的樓房,不現代,不破舊,透着整齊的尊嚴感。樓房可以感覺到蘇聯時代印記,路邊電信公司的廣告,就提醒你這是在現代的俄羅斯。
悠閒午後,在翻譯的帶領下,沿着卡爾馬克思大街步行。古舊的建築,不怎麼熱情的服務員,步行的路人,還有只有一個小小窗戶的麵包亭,大家似乎都在自己世界裏,即便是到專門做遊客生意的琥珀店,店主也任由我們自己到處看。這樣的環境特別適合漫步,陽光很好,舒服地照在街道上。走幾步就能路過一個小公園,金髮碧眼的孩子在盪鞦韆,轉身過來就是表情嚴肅的青年匆匆擦身而過,不禁在想十幾年間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哈巴是特別粗線條的,不似歐洲其他城市那樣精緻,基本看不到什麼現代的建設,卻有種怡然自得的感覺,俄羅斯人在歐洲,卻有着自己的節奏,連想融入的意思都沒有。
路過一個遊樂場,藍色的大門,上上下下的飛天娛樂設施的座位是天鵝的形狀,沒有太多的人,它依然運行,讓我想起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的電影《鄉愁》。蘇聯電影,當故事發生在異國,一位詩人在意大利的經歷。好像是在歐洲的文化尋根,內裏卻是俄羅斯的。即便當年無法在這裏生活,離鄉背井的詩人、音樂家和導演自己,永遠無法擺脫深入血液的民族印記。電影的文化寓意很深刻,每個鏡頭都唯美得像一首詩,但都很長,冷感和蕭索,自成一派的節奏,判若無人的敘事方式。我想這就是俄羅斯文化的自我節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