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6歲少女在聯合醫院接受靜脈導管置入手術,疑插穿動脈致腦中風
16歲少女在聯合醫院接受靜脈導管置入手術,疑插穿動脈致腦中風。院方昨日公布專家報告指,手術過程符合程序,不涉人為疏忽,但承認中風與插入導管有關,而血液流向腦部的情況罕見,又指病人意識未恢復,醫護人員應有警覺,懷疑是否出現中風、休克等可能性。腦神經科專家關注病人術後意識未有恢復跡象,若醫護及時察覺並治療,有機會降低兩、三成嚴重中風風險。家屬則回應不接受專家報告,質疑醫護在術後麻醉甦醒期無及時察覺她有中風跡象。\大公報記者 楊州 謝進亨
負責檢討事件的醫院管理局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副主席蘇景桓表示,醫生在超聲波儀器引導下,將中央靜脈導管置於女童右頸內靜脈,亦曾抽取血液以確認導管被放置於頸內靜脈而非動脈。他認為,可能是金屬導引線或擴張器穿過頸內靜脈至鎖骨下動脈致血胸,但超聲波影像只可觀察頸動靜脈位置,並不能觀察是否刺穿其他位置的血管,但強調手術過程符合程序,不涉人為疏忽。
建議日後向病人提風險
蘇景桓指出,鎖骨下動脈若出現血塊積聚,血液一般會流向手部,但今次個案則血液流向腦部,形容「情況罕見」,其風險低於1%。他稱,觀察女童的血管造影掃描,承認醫生為她進行血管造影時,未有發現其鎖骨下動脈曾受損,但經電腦重組影像後,才發現鎖骨下動脈的下方有受損,但病人的三次血管造影掃描,均未顯示頸大動脈受損,並引述文獻資料解釋,插導管出現中風,一般是頸大動脈刺傷而致。
蘇景桓解釋,當時院方已通知伊利沙伯醫院轉院,安排心胸外科作治療,女童病情不宜立即用藥疏通血管,即使及早發現其動脈受損,亦不影響治療方案,但病人術後四、五小時後鎮靜劑效力過去,若病人意識未恢復,醫護人員應有警覺,懷疑是否出現中風、休克等可能性。
蘇景桓認為,院方的處理方法符合程序,但建議日後在病人頸內靜脈置入導管時,應向病人及家屬講述術後或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醫院亦須加強提醒前線醫護人員留意病人進行頸內靜脈置入中央導管後是否出現中風的徵狀。
專家:須把握黃金六小時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病人術後四、五小時意識未有恢復跡象,仍有黃金六小時進行治療,若醫護人員及時察覺並治療,用導管取出血塊,有機會降低兩、三成嚴重中風風險。
聯合醫院行政總監譚錦添昨日亦就事件引起的傷痛及困擾,向女童及家屬深表歉意及慰問,又稱院方已於上周五(27日)與家屬會面解釋專家報告,並親自向家屬致歉。
家屬陳母昨交代最新狀況時稱,她現時清醒,正進行物理治療,但半邊身不能活動,左邊小腿亦出現萎縮。她亦無法吞嚥及飲水,聲帶無法發聲,要以口形與人溝通。事隔多月,陳母坦言仍無法接受事件,「感到好心酸、好心痛、好辛苦……妹妹(病者)日後條路好漫長,如果自理唔到,我哋都唔知點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