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到東西,如何尋找失主?現在有了新辦法。網傳,一位女博士撿到一隻耳機,發現耳機屏幕上顯示的主人姓名後,她通過中國知網檢索,一點一點尋找和拼湊失主信息,抽絲剝繭,嚴密推理,最終物歸原主。整個過程堪比學術研究,又似偵探斷案,令人叫絕,這次網絡版的完璧歸趙是個溫馨的故事。互聯網不但使人與人更容易建立連接,而且可以利用這種連接完成善舉、傳遞善意。不過,又是個埋藏隱憂的故事。它充分說明,社交平台使我們變成了「透明人」。姓名,甚至網名,一旦曝光,就可能暴露經緯度。
千萬年來,人類社會處於信息匱乏之中,或許是對此的反彈性補償,自生活網絡化以來,我們就以自我曝光為樂。以中國知網為例,它本是一個學術平台,上傳的即便不是純粹的學術論文,也是知識性文獻。按理說,作者信息只需姓名足矣,最多加上居住地或工作機構。至於性別、年齡、學歷之類,除非關乎文意表達,否則實在沒有羅列之必要。然而,不少報刊熱衷於刊登作者簡介乃至於「小傳」,有的還要配上近照,真不知作者長相與其研究成果有何干係,更何況,不少「照騙」與本尊相去甚遠。
微博、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更記錄着使用者的一言一行。互聯網好似信息洶湧的大海,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裸泳者。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又使海量信息得以快速甄別、比較和關聯,精準畫出用戶的活動軌跡和生活圈層。於是,人人都彷彿裝上了特製的「藍牙」,且時時處於開啟狀態,等待着被搜尋、被配對。這當然帶來了一些生活福利,比如,意外找回一隻丟失的耳機,但隱私暴露的代價,遠大於一隻耳機。因此,當「知網尋人」成為現實,更應增強信息安全意識,克制自我暴露衝動,以極簡主義對待每一次信息上網,保護好自己的信息「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