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故宮博物院百年/散盡家財護國寶 翰墨流芳耀紫禁 張伯駒半生心血 成就故宮書畫傳奇

時間:2025-10-10 05:02:44來源:大公报

  圖:10月10日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圖為日前遊客在故宮博物院門口拍照。\中新社

  說起故宮,必談國寶。而說到國寶,則必然要提到張伯駒。《平復帖》《遊春圖》《上陽台帖》《張好好詩》……這些書畫作品,不僅是藝術上的無價至寶,更是中華文脈傳續千年的重要見證。今天,這些國寶之所以能夠安居故宮,正得益於張伯駒不惜抵押房產、散盡家財去搶救國寶。

  2025年10月10日,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紀念日。大公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對張伯駒外孫女樓朋竹和著名學者榮宏君進行了獨家專訪。透過他們的講述,一段段搶救國寶的前塵往事,一個個張伯駒的生活剪影,都慢慢浮現在記者的眼前。\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北京報道

  被譽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才華橫溢,一生起伏極富傳奇色彩,更傾力於文物收藏。在那個動盪不安、國寶流離的年代,他憑藉深厚的學識、滿腔的熱忱,費盡心血守護文物國寶。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未將這些國寶視作個人財富,而是心懷家國大義,在新中國成立後,陸續將所藏珍品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著書立說 培養文博接班人

  在張伯駒晚年,曾有人建議他建造一座博物館,來展陳自己的收藏,張伯駒淡然回應:「我的東西都在故宮裏,不用操心了。」

  著名學者榮宏君指出,張伯駒先生的捐贈,不僅極大豐富了故宮館藏,填補了眾多文物領域的空白,更為中華民族留存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寶,使得中華文脈得以綿延賡續、生生不息。

  談及張伯駒在傳承文脈上的貢獻,樓朋竹對大公報記者說,「姥爺所作貢獻的核心,從不是『擁有』,而是『守護』與『傳遞』。」

  「姥爺從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他在亂世中憑藉一腔熱血和愛國情懷,與外國侵略者、古董商人往來盤旋,鬥智鬥勇,以一己之力搶救包括《遊春圖》《平復帖》《上陽台帖》在內的大批國寶書畫。他做這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怕國寶流落海外及消亡。」樓朋竹表示。

  樓朋竹感慨地說,「姥爺著書立說、創辦刊物,培養文博行業的年輕人,是想讓更多人看見傳統文化的好,讓文脈生生不息。這份『以文載道,以藏報國』的心意,比任何文物都珍貴。」

  「在我姥爺搶救國寶的背後,有一位幕後英雄,也就是我的姥姥潘素。」樓朋竹說,「在我姥爺收購書畫時,有很多資金都是我姥姥變賣首飾籌集的。姥爺捐贈書畫時,我姥姥也是絲毫沒有猶豫,都是立刻同意。毫無疑問,這裏面是有我姥姥一份貢獻的。」

  後人冀港故宮傳播中華根脈

  值得注意的是,張伯駒的人生軌跡與香港,甚至《大公報》還曾有過交集。1939年,正在北平鹽業銀行任職的張伯駒偕潘素赴上海,後乘船到香港,由香港經河內到昆明、重慶,最後在貴州見到鹽業銀行總經理吳鼎昌,並向其匯報鹽業銀行情況。而吳鼎昌正是新記大公報創辦人之一,並與胡政之、張季鸞並稱為新記大公報的「三駕馬車」。

  歷史波蕩向前,風雲氤氳際會。如今,香港也建起了故宮文化博物館,進一步助力中華文明的傳播延續。對此,樓朋竹也給予了高度肯定,「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立,我想姥爺若知道,定會很欣慰。它像一座橋,把中華文明的根脈,從內地連到香港,再傳到海外。文化從沒有地域邊界,能讓更多人透過文物看見中國的歷史與精神,這也是姥爺一生想做的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