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吳先生及太太希望政府做好資源分配,以應付基層醫療服務需求。\大公報記者盛德文攝;下圖:黎先生讚新措施絕對是好事。\大公報記者盛德文攝
醫管局轄下74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及社區健康中心,今日起將正式改名為「家庭醫學診所」及「家庭醫學綜合中心」,原有服務與收費維持不變。大公報記者昨日分別走訪了多區的普通科門診診所及社區健康中心,有病人認為新措施對社區居民及病人是好事,方便弱勢社群診症和接受慢性病治療。不過,也有病人擔心,醫護資源不夠,難以應付基層市民所需,如果只換牌,無增加相關資源,是聊勝於無。
在沙田瀝源普通科門診診所,昨日黃昏,記者見到職員正忙於為診所內外重新掛上或張貼「瀝源家庭醫學診所」的牌子,至於診所內的設施暫未見有改動,仍如以往一樣,有待加入更多的醫療服務。
盼中西醫合併方便求診
在香港仔水塘道10號的賽馬會普通科門診診所則仍未換名。剛看完醫生的黎先生舉起拇指,稱讚新措施絕對是好事,對當區有慢性病的市民來講,不用每次去大醫院排隊輪候睇醫生、配藥和做治療,是居民的福音,「如果將診所內的中西醫一起合併,就更加好了,萬一人太多,西醫取不到籌就轉睇中醫,反之一樣。」另一名正在輪候睇症的田灣居民蘇先生同指措施對當區居民非常好,「以後不用每次都到大醫院或專科醫院睇症和配藥,好方便。」
不過,也有病人擔心醫護資源不夠,難以應付基層市民所需。剛在診所配完藥的香港仔居民吳先生及太太認為,「大醫院雖然人多、輪候時間長,起碼醫生資源有保證,有教授或專科醫生在旁邊睇住,但轉到社區的診所後,可能只有實習醫生,咁對病人會不會無咁好啊?」他們認為,新措施是方便了社區居民,但擔心原本在大醫院和專科醫院診治的慢性病人,轉到社區「家庭醫學診所」或「家庭醫學綜合中心」後,增加了社區門診的病人和輪候時間,更可能因醫護資源的不夠,難以應付基層市民所需,希望政府能夠分配好資源。\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