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山頂甘道23號具近一百三十年歷史,是山頂罕有的古歐陸式建築之一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行政會議昨日通過,透過非原址換地方式,保育有超過130年歷史的山頂甘道23號大宅,是繼2007年景賢里後,首次再以非原址換地方式保育歷史建築。根據今次換地協議,業主將大宅及整個地段交予政府保育活化,政府則將地皮以南一幅面積的1100平方米綠化地帶,批予業主發展私人住宅。保育學者認為換地保育是最可行方法;環保團體則認為以綠化地帶換地是開了壞先例。
業主須支付市值地價
甘道23號大宅在2011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發展局發言人昨日稱,政府已考慮不同的經濟誘因,包括原址換地、轉移未用的發展權等,但均不可行。最後業主根據政府訂定的非原址換地原則,考慮數幅替換用地,與政府達成共識,同意採用現時的非原址換地保育方案。在換地安排下,業主除要就換地支付十足市值地價,亦須確保大宅交予政府時的狀況令古物古蹟辦事處滿意。
行政會議並通過,修訂山頂區分區計劃大綱圖,把擬批予業主的地段由「綠化地帶」改劃為「住宅(丙類)6」。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保育總監劉惠寧稱,該綠化地有易危白桂木,更是南中國唯一的麻鷹夜棲地,有極高生態價值,發展難免影響生態,並對行山人士有視覺影響。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前古諮會委員李浩然則認為,甘道23號是少有的19世紀建築,絕對值得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按現行政策,換地保育是最可行方法,最大難題反而是如何活化。
他認為,最理想的活化方法是保留原用途,延續其價值,以景賢里為例,他認為若活化為住宅,例如高官官邸、出租予領事館等,更為適合,但政府希望開放公眾使用,結果兩次招標都無法找到合適營辦機構,「明明是豪宅區,周邊連間便利店都無,做博物館點可行?建築本身是住宅,日日被幾百人踩入去,是否最合適的保育?」
甘道23號建於1887年,是山頂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歐式洋房之一。首名業主法蘭些士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包括調查「妹仔」事宜、訂立保護婦女和女童的《保良局法團條例》擬訂相關規則等。大宅當年興建時,山頂纜車未開通,建築物靠苦力建造。大宅交回政府後,政府計劃活化再用以供公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