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第五區的幾幢樓宇的地下仍有店舖在營業,並無任何搬遷跡象
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遇難題!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對觀塘市中心第五發展區雖已成功收購98%業權,但裕民坊裕華大廈、國泰大樓等地下的公眾通道,有約100個無註冊業權的搭建物佔用多年,衍生逆權侵佔問題,隨時影響重建進度。由於情況「非一般」,韋志成稱不能沿用過去的收購及安置政策處理,市建局上周二開始,對第五區搭建物用戶進行問卷調查,當局將釋出誠意、開誠布公地與用戶協商,制定合適的搬遷方案,避免局方、居民和用戶「三輸」。/大公報記者 謝進亨(文、圖)
觀塘市中心重建的第四發展區,即是裕民坊臨時巴士總站、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一帶,原本與第五區合併發展,市建局上月獲城規會通過申請,兩區分開發展。
修訂安排 兩區分拆發展
韋志成昨日發表網誌解釋,兩區分拆發展,原因包括第五區內有大量無註冊業權的搭建物,為了盡早獨立完成重建第四區,完成周邊交通及行人接駁往港鐵站的連接點,以改善物華街、協和街及秀茂坪一帶的連接和暢達性,發揮連接第二及第三區的功能,所以修訂重建安排。
市建局早於2007年啟動觀塘市中心重建時,人口凍結調查已發現,裕民坊裕華大廈及國泰大樓等幾幢樓宇的地下,有大約100個沒有註冊業權的搭建物。
韋志成引用當年報道指,上世紀60年代初,觀塘日益繁榮,裕華大廈發展商計劃將大廈底層,九個原本可作為商店用途的舖位,闢作行人通道,以便利人流往來。但公眾通道最終被搭建物佔用,逐漸演變成現時一整列的「店舖」。
市建局初步估算,該100個搭建物中,現有30多個位於政府土地上,九個擁有小販牌照的固定攤位;另外60多個分布於裕華大廈、國泰大樓地面的公眾通道上。搭建物主要是零售用途,如小食、藥房等,少數有人居住。
這些搭建物佔用政府土地與公眾通道多時,衍生逆權侵佔問題,以致市建局不能沿用現有收購及安置政策處理。裕民坊大廈地下一間營業近50年的藥房,五年前入稟法院,申請以逆權侵佔方式獲得舖位業權,案件仍在處理,未有判決。
開誠布公協商盼合情理
韋志成擔心,假若大量搭建物佔用人同時興訟,要處理眾多逆權侵佔案件,將是持久消耗的工作,以致第五發展區的收地和重建工作變得遙遙無期,對搭建物用戶、觀塘居民及市建局,勢成「三輸」局面。
他稱面對第五區搭建物這類「非一般」情況,不能沿用以往一貫的政策去處理。當局釋出誠意、開誠布公地與用戶協商,一同解決問題,盼能在合情、合理及公平下,制定合適搬遷方案。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昨日接受《大公報》記者查詢時表示,市建局在處理裕民坊第五區的搭建物及佔用問題上,處於「被動」,須待該宗「逆權侵佔」官司的裁決結果,現時商討具體賠償方案仍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