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公訪談/鄭永年:用好「新三駕馬車」 加速大灣區規則對接 加快開放 讓重點實驗室「互聯互通」

時間:2025-11-04 05:02:49來源:大公报

  圖:粵港澳大灣區要用好基礎科研、應用轉化、金融支持優勢,建成共同大市場。圖為參觀者在全球首家機器人4S店──優必選機器人超級工廠體驗中心觀看機器人演示。\大公報記者胡永愛攝

  「世界灣區經濟論壇2025」3日在香港舉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用好基礎科研、應用轉化、金融支持的「新三駕馬車」優勢,做好頂層設計,加快規則對接、機制銜接。「大灣區幾個大城市都有不少國家級、省級實驗室,但長期不互通、不關聯使用。」鄭永年建議應確立大科研體系,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科研設施、科研工具的開放。

  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裏的內地城市可以與香港對接,形成灣區共同大市場。鄭永年還建議,粵港澳三地要籌建多層次協調機構,理清現實層面規則對接難題,建成灣區共同大市場,並向世界最強經濟區目標邁進。\大公報記者毛麗娟

  「現在國家已經明確,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就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制度型開放,要跟先進的、國際的規則接軌。」鄭永年認為,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在知識產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醫療教育國際化等領域的規則都非常先進且高度國際化,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裏的內地城市可以與香港對接,形成灣區共同大市場。

  建多層次協調機構 促融合發展

  對於如何有效促進規則對接、機制銜接,鄭永年表示,可以學習歐盟經驗,其20多個主權國家形成了一個共同市場,保障機制就是歐盟議會建立有長期溝通的協調機構,而中國本身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更應發揮好協調帶動功能。此外,大灣區可借鑒長三角三省一市的融合經驗,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政府之間,建立有多類協調機構,不僅是省與省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也建有多層次協調機構,解決融合發展中遇見的難題和阻礙。

  在鄭永年看來,現時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條件非常好,香港多所名校的基礎科研實力居世界高校前列,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又同時擁有活躍的風投資金,而深圳和珠三角則有首屈一指的應用技術轉化能力,工業化基礎扎實。鄭永年建議粵港澳大灣區用好基礎科研、應用轉化、金融支持的「新三駕馬車」優勢,做好頂層設計,加快規則對接、機制銜接,早日將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全世界最強經濟區。

  重新定義人才 不能只重視院士

  當今世界,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鄭永年表示,從「新三駕馬車」的框架來看,建立大科研體系、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需要有機整合。首先是重新定義人才,在基礎科研領域,不能只視戴有院士「帽子」的人為學術人才,還要挖掘類似杭州「六小龍」創業者這類的應用型人才。其次是需要系統性的體制改革,將原來互不連通的眾多實驗室從「多而不強」轉型為「又多又強」。同時,不能要求研究人員都是「全才」,即既要做基礎科研、應用轉化,又要能籌措資金。

  「此外,要改變科研經費的投向,中國大量的科研經費流向了兩院院士這些『帽子』人才,極少部分才流向了年輕創業者、忽視了中小企業、不投資『未來』,這是很不合理的;要重新定義『科研』,不能將論文發得多等同於科研做得好,中國已經是論文發表大國,但科研的轉化率卻很低。」鄭永年指出。

  現今,中美之間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上的競爭,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應對此挑戰,鄭永年建議應該確立大科研體系,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科研設施、科研工具的開放。「大灣區幾個大城市都有不少國家級、省級實驗室,但長期不互通、不關聯使用。」鄭永年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在科研要素的流通上更具開拓思維,早日出台有利於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各項政策,在引領未來產業的同時,賦能現有產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