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點擊香江:代表委員參政議政應該如何看齊中央方針?/屠海鳴

時間:2018-03-10 03:15:16來源:大公網

  這幾天,舉世矚目的中國「兩會」正在北京隆重舉行。多少年後,當人們驀然回首會發現,2018年春天召開的這次「兩會」,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這是中共十九大做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部署後的第一個「兩會」,也是中國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召開的一次「兩會」。從現在開始到本世紀中葉的三十多年間,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路子怎麼走?許多重大決策都將在本次「兩會」上形成,上升為國家意志,今後一步步貫徹實施。因此,參加本次「兩會」的代表、委員是中國發展的推動者、是歷史進步的見證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今次「兩會」,中共中央提出了修改憲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諸多建議,涉及到國家機構的改革,以及一些重大政策的調整。中央的方針政策是在反覆實踐、充分調研、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形成的,全國的代表、委員須從四個角度充分看齊、認識、贊同中央方針政策的可行性。

  汲取了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教訓

  綜觀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是一個摸索的過程。當年鄧小平先生有句名言:「摸着石頭過河。」在當時「姓資姓社」的爭論聲中,這無疑是一種開明、務實的做法,勿論對錯,先幹起來再說。

  「摸着石頭過河」這一「摸」就是將近40年。40年來,哪些領域的改革是成功的?哪些改革是可以複製推廣的?哪些改革是背離了初衷、需要糾錯的?哪些改革至今推不動、需要「動大手術」的?在積累了很多經驗、也付出了不少代價的情況下,如今,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河」裏的水情已經瞭如指掌。社會各界早就呼籲中央,要通過「頂層設計」來規範「改革跑偏」的現象,讓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在總結了過去40年改革的成敗得失之後,今次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已經非常成熟,它是從點到面的反覆試驗後形成的,是聽取了基層一線的工人、農民、科技工作者等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形成的。所謂的「頂層設計」,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基層實踐中總結、歸納、提煉、昇華得來的,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推動了十八大以來中國歷史性變革

  「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能否見到實效?十八大以來的事實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這五年,中國的發展成就是全方位、開創性的,變革是深層次、根本性的。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

  綜觀這五年,中國許多領域的變革,都是啃「硬骨頭」、打「攻堅戰」。比如:黨風廉政和反腐敗鬥爭,「老虎蒼蠅一起打」,「獵狐」行動讓腐敗分子無處藏身,查處的高級幹部人數比前60年的總和還多,一些貪腐集團被「連根拔起」,徹底摧毀。不僅如此,制度的籠子愈紮愈緊,從「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正在形成;再比如,軍隊改革,瞄準「提高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目標,打破原有體制,重新搭建軍隊的「四樑八柱」。改革的力度之大,是過去不敢想像的。五年取得的成績證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堅強有力,中央的方針政策切合實際,實實在在地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進步。

  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真心擁護

  中央的方針政策可行性如何?「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回顧十八大以來,中央出台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十分「接地氣」,得到了基層民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這幾天每天與港區政協委員一起參與討論國家大事,他每次發言都會列舉許多內地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啟迪政協委員,他說:「要看齊中央政策,首先就要正確理解、認識、把握中央政策。」以正在推進的脫貧攻堅為例。中國內地有7000萬貧困人口,分布在東、中、西部不同的區域,致貧的原因多種多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中央規劃了七條脫貧路徑:產業發展脫貧、轉移就業脫貧、易地搬遷脫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保護扶貧、兜底保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通過「兜底保障」這一條底線,確保他們脫離貧困線。中央的脫貧攻堅的政策已經見到了實效,近五年來,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300萬左右。

  再以治理環境污染為例。新環保法實施後,建立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的機制。也就是說,環保出了問題,地方黨組織負責人和行政負責人都必須負責;一位領導幹部,既有經濟發展的責任,也有環境保護的責任。環保與官員的「管帽」直接掛鈎,中央進行環保督察。這一機制變革非常有效,一批官員被追責,大批污染企業關停,內地的環境狀況明顯改善。

  此外,教育領域的高考制度改革、素質教育,衛生領域的醫藥體制改革、家庭醫生計劃等「民心工程」,都讓基層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大大增強。可以說,社會各階層對中央充分信賴,十三億中國人對中央真心擁戴,落實中央的方針政策,有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

  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和讚譽

  最近的一條新聞值得關注:出版不久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發行量已超過1000萬冊,其中在海外發行量數百萬冊,成為許多國家政要、專家學者擺放在案頭的經典著作。這說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新思想,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和讚譽。

  中共十九大後,世界許多政黨渴望分享中共的治國理政經驗,為此,去年11月份舉辦了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論壇;去年11月,APEC峰會在越南舉行,習主席赴會的時候,會議快要結束了,但許多國家領導人專門等候習主席,要聽完習主席的演講才走;在2017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習主席30分鐘的演講,被17次掌聲打斷;2017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吸引了包括29位國家領導人在內的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500多名嘉賓參會。這一切說明,「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讚許,特別是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習借鑒的樣板。中央方針政策的可行性,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印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在參加港區人大代表團審議時,對港區人大代表提出四點希望:「增強履職意識,增強大局意識,增強政治意識,增強責任意識。」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確實要按照王滬寧書記要求,按照「四個意識」,站位要高,視野要寬,思考要深,意見和建議要切合實際,通過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發揮好助推國家發展的積極作用,並當好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參與者、推廣者、宣傳者,為促進國家好、香港好貢獻自己的智慧、學識和力量。

 本文作者為新一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