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預製菜種類豐富。\AI製圖
近來,一場關於預製菜的網絡戰成為全民熱議話題。隨着部分餐企宣布將部分菜品改為門店現做,這場爭論已從網絡走向現實餐桌。預製菜究竟是一種便捷選擇,還是被質疑的「隱秘料理」?
首先要釐清概念邊界。長期以來,預製菜被模糊地囊括進「即食、即熱、即烹、即配」四大類。去年內地出台的監管文件首次劃清紅線:預製菜不能含防腐劑,不包括主食,也不等於中央廚房配送餐。這一「減法」,既是對產業的梳理,也是對市場亂象的矯正。
但定義之外,更觸動人心的是「告知權」。多數消費者並非全盤否定預製菜,而是要求被尊重——既然是預製,就請堂堂正正標註。廣東、上海、湖南等地已開始試點,讓「預製」與「現做」公開亮相。然而現實卻是,企業擔心失客,不願主動說明,監管也缺乏硬性標準。於是,消費者常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買單,這種隱瞞本身,比預製菜更讓人難以下嚥。
安全問題則是另一層焦慮。公眾普遍懷疑「預製即等於添加劑」,但事實上政策已明令禁止使用防腐劑,企業普遍依靠速凍、真空、冷鏈延長保鮮。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部分廠商對口味的過度追求,或冷鏈不嚴導致的衞生隱患。說到底,食物的健康與否,不在「預製」二字,而在食材新鮮與流程規範。熱鍋現炒若操作不當,同樣可能滋生衞生隱患。
預製菜並不會因爭議而消失。它已寫入中央文件,被視為餐飲產業升級的新方向。國外市場的經驗也表明,這是一條不可逆的發展道路。但如何走得長遠?答案只有一個:透明與規範。只有當餐桌上的選擇不再被遮掩,預製菜才會從質疑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