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早上,驚聞饒宗頤教授辭世的消息時,我一度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回想上個月25日晚,饒宗頤學術館為祝賀饒公(年輕一輩都習慣這樣尊稱饒教授)「荷花書畫」專題巡迴展圓滿成功,舉辦了「2018蓮蓮吉慶」春茗活動,當晚饒公在寒冷天氣下蒞臨出席,見他精神奕奕,大家都為之感動和欣慰,但沒想到這竟是最後一面。
記得初次見到饒公,是1999年我剛來港時,在跑馬地舊辦公大樓的門廳,他由小女兒清芬姐陪着。面對這位蜚聲國際的漢學泰斗,當時我沒敢上前同他打招呼,只是想到這位正好年長我半個世紀的同鄉前輩,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因為在國學領域,早已有「南饒北錢」的盛譽。
2007年,幸得香港潮州商會林楓林秘書長的引薦,一起到跑馬地住所拜訪了饒公。饒公見我一副文弱書生樣,便與我聊起了他出版不久的新作《漢字樹》。他講到漢字起源的多元性及原始漢字的演化進程,講到文字、文學、書法藝術等多方關聯而構成漢文化的獨特之處,等等。當時他怕我聽不懂,還拿筆寫寫畫畫作講解。他的認真、耐心、細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想不到這樣一位國際漢學界公認的「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大家,對才疏學淺的後輩如此諄諄施教,且極為平易近人,不但讓我獲益良多,也非常令我感佩景仰。
此後,我與饒公常有交往。有潮汕友人時不時於周末邀約饒公一起喝茶,他常常叫上我作陪。饒公目含慈意,長眉奕奕,溫雅謙和,行誼可師,他對後輩勉勵有加,還先後欣然為我多本攝影、書法拙作惠賜題籤、題寫書名,讓我深感榮幸。饒公這份獎掖後學之高德風範,勢將成為鞭策我等後輩不斷學習之不竭動力。
饒公不僅治學嚴謹,孜孜追求,還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慈善長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饒公心繫災區人民,揮筆書就「大愛無疆」四字,為災區籌得善款500萬元;2010年他在敦煌舉辦畫展及慶賀九十五華誕之際,得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他當即將香港各界為其賀壽的160萬元捐贈災區。
善心必有福報。聽清芬姐講,饒公辭世當晚,還同潮汕友人喝茶聊天到十點多鐘,才洗漱上床休息,睡前還指着衣櫃上印有其頭像的掛曆對清芬姐說:「你看他正在對着我笑哦!」之後便一睡再也沒醒來。饒公走得如此輕鬆,無病無痛,無牽無掛。
還聽清芬姐講,饒公生前最後所書是「忠言」二字,這正正印證了饒公詩句「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所飽含的時代精神。今名士隕落,但饒公的治學精神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必定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2011年10月所命名、行走在浩瀚宇宙中的「饒宗頤星」一樣,永遠閃爍在歷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