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重這些一輩子只為一件事投入活着的人。歌唱、美術、詩歌……這些藝術如同黑洞般強大的吸引力,拽着他們在有限的生命中,甘願放棄那些燈紅酒綠、鶯歌燕舞、浮華享受,他們為唯一的事情而活着。他們的外表總是平常的,甚至是醜陋的,但那顆拳頭大小的心靈,卻吸取了神賦予的能量。究竟是哪種魅力,使他們願意投入到這種程度?這種唯一,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很強大!
古人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弦樂不如管樂好聽,管樂又比不上人的聲音。總有種「渴望生活」的精神,能把所有人感動。電影(《立春》,2008年上映)中的他們,其實也明白這樣堅持下去有多難,但既然是這個命就要擔待,為了心中那一點點火苗般微弱的希望,他們掙扎的拚盡了全力。
大年初一,王彩玲的媽媽大早上一個人在大雪地裏放鞭炮。王彩玲醒了,推開門,第一次,看到她這麼燦爛的笑臉。過年好。新的一年了,他們是否能有新的生命?
「每年的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着什麼,但我總覺得要有什麼大事發生似的,我心裏總是蠢蠢欲動,可當春天整個兒過去了,根本什麼都沒發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什麼似的。」
飛蛾沒有嘴,只能靠身體裏原本的養料維持生命。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人比它們幸福多了。電影的最後一場畫面,還是出現了王彩玲一直編造的夢想中的畫面,其實是不是真實的好像也沒那麼重要了。人生本來就只是一場夢。
王彩玲,不過是又多夢了一場,春天總會來臨的……
(本文續上期《小縣城好聲音》,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