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媒體人,白岩松老師是個非主流,搶盡主流新聞節目的風頭,但是書中卻說:「為說對的話認錯、寫檢討或停播節目,就是我辭職的時候」;作為寫作者,白老師也是個非主流,他的這本《白說》更像是他的「東西聯大」,為讀者泡杯功夫茶,條件是安靜30分鐘,耐心讀書,誰也不許說話,因為說了也白說。
面對誤解 不是非贏即輸
白老師的鶴立獨行,網上負面的評價也不少,白老師說:「這個時代,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資訊爆炸,嘴巴長在別人臉上,別人愛怎麼誤解,你管不着,可是問題擺在那裏,我們花時間「爭鬥、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而不解決。」白老師說:「關鍵是需要理性到位。」
我承認我們這一代不太會面對誤解,一旦自己有些理由,受了些委屈就呼天叫地,彷彿受了天大的委屈,其實究其根源是我們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太看重輸贏。
當然這與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也有些關係,從父母到老師,從來沒人「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只叫我如何去贏。
理性思考,面對誤解,如果我們努力了,別人不理解,那何必在乎他們的理解;如果我們努力得不夠,那又有什麼可爭論的。
更重要的是別用輸贏去評判什麼,「公道自在人心」這句話,不一定正確,但時間,卻可以將失去的公道追討回來。白老師舉了馬勒的例子:「馬勒的交響樂在全世界演的頻率已經超過貝多芬,成為第一。他曾經說,自己的音樂是寫給50年後的人們。」50年後所能理解的東西,要求別人去理解,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能面對平淡 就是不平淡
白老師說:「我在你們這個年齡,也對未來充滿了浪漫憧憬:戀愛就是每天送花、甜言蜜語;工作就是宏圖大業、精彩紛呈。」然後現實生活沒有那麼多宏圖偉業,鮮花玫瑰,當咱們真正離開校園之後,請做好「接受平淡」的準備,能面對平淡,就是不平淡。
我們這一代基本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外打拚,生活苦一點,但有着未來的憧憬,另一種是留在家鄉或者回到家鄉的,平淡生活,默默奮鬥。其中兩者皆有兩者的平淡,真實的生活是他鄉打拚,也沒那麼光鮮,故鄉奮鬥也沒那麼容易。白老師所說的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
然後面對平淡,最可怕的是麻木,書中舉例:「就好像四個人打牌,最怕的就是其中一個哥們兒輸也無所謂,贏也無所謂,一點兒不投入,最後大家都覺得很無趣。牌上的輸贏那不是真的輸贏,但是打牌這件事,好玩兒就好玩兒在你的會投入,輸了真較勁,贏了真得意,互相拌嘴。」
沒有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平淡中,我們掙扎過,絕望過,然而「不掙扎,不絕望,不青春」,我們在掙扎和絕望中,慢慢走向成熟和幸福,「也許我們喜歡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過程。」而真正的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沒有絕對的抵達,但可以無限靠近。」
面對欲望 學會做個守夜人
「肚子不餓了,欲望更多了。」白老師說:「中國人裏有信仰的,一億人信着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有一億多信共產主義,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幣了。」愈是長大,人會變得愈來愈現實,交朋友要交有點背景的,花時間要花得有實際「目的性」。然而「朋友之間愈來愈有禮貌」誠然是可悲的,這是一個速食、免費又過剩的時代,錢走得多,心也就走得少了。書中說:「中國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什麼是『忙』,『忙』就是『心亡』。」
「一個人的工資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所以核心在你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這個社會變化萬千,面對一切變動和未知,請用『好奇』而不是『恐懼』去面對。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實就是好奇。我看到所有偉大的創造者,眼神中都寫着一個巨大的好奇。而那些習慣於抱怨的人,早已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其實看完這本《白說》,白老師不過說了些自己成長的經驗和一些簡單的道理,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但他為什麼還是要說呢?也許正如他序言裏說寫的:「自己所做的,不過是守土有責,就是偶爾有機會,用新聞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好。而更多的時候,得像守夜人一樣,努力讓世界不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