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涉及港珠澳大橋收費、通關、應急救援等各項通行政策已完成研究工作,即將陸續出台/大公報記者方俊明攝
【大公報訊】記者方俊明廣州報道: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正式具通車條件。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20日對《大公報》記者透露,目前大橋主體工程重點工作轉入營運部分,正推進與口岸建設方等的聯調聯試,而涉及大橋收費、通關、應急救援等各項通行政策已完成研究工作,將陸續出台。同時,大橋相關養護項目也剛完成招標,斥資超1.88億元。
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透露,現時大橋主體工程正抓緊綠化、清潔和房建的裝飾裝修等收尾工程,並全力推進與口岸建設方等的聯調聯試。同時,涉及大橋通行車輛規管、駕駛人資質、車輛運行、保險理賠、收費、通關、應急救援等各項通行政策已完成研究工作,接下來有關政策將陸續出台;而路政、拯救、監控等首批營運工作相關人員已陸續就位。
針對大橋主體工程重點工作轉入營運部分,港珠澳大橋養護項目近日也順利完成招標。據悉,該養護項目路段為粵港分界線至珠澳口岸之間區段,總長29.6公里,其中橋樑長約22.9公里,沉管隧道長6.7公里,為實現橋隧轉換設置兩個長度各為625米的隧道人工島,合同期為六年,合同價格超1.88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中標的寧波市公路局路橋工程處對杭州灣跨海大橋養護工程積累了10年經驗,並獲得浙江省高速公路養護「八連冠」。而杭州灣大橋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第三長的橋樑和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但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超越杭州灣大橋成為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因此,港珠澳大橋提出更高的養護需求。
譬如,港珠澳大橋有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隧道,附近還有人工島;加上大橋箱樑結構和特殊構件複雜、高新技術應用普遍,需要有專門的養護辦法。同時,因涉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海豚主要聚居區,養護的環保要求更高。寧波市公路局路橋工程處透露,除了高素質技術隊伍、豐富的日常養護實操經驗之外,其研發使用的「及時封」、「纖維封層」、「超黏磨耗層」等預防性養護新技術在內地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