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大學生在校園中用現金付賬。
在掃碼支付成為主流的校園裏,現金的回歸並非要取代前者,而更像是一場務實的「功能再分配」。大學生們正精明地為現金和電子支付劃分「工作範圍」,構建起一套兼具理性、效率與掌控感的「二元支付」體系。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同時使用現金和電子支付:在食堂、夜市或社團活動中掏現金結算,而網購、繳費和外賣依舊依賴電子支付。這樣一來,支付方式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據場景和需求進行選擇的理性組合。
支持現金的同學,看重的是它的「實體感」與「邊界感」。除了控制預算和保護隱私,有學生認為,現金交易讓消費行為重新變得具體、可觸摸,是對「無感支出」的有效抵抗。遞上現金、完成找零的短暫交流,也被一些學生視為一種帶有溫度的人際互動,是數字洪流中的一次「深呼吸」。然而,電子支付的擁躉同樣理由充分。廣西大學生劉清泉就代表了另一種聲音:「出門帶一部手機就足以,要是帶現金,得額外帶錢包,放口袋又怕丟。」對於追求效率和便捷的他而言,電子支付集成了乘車、購物、身份驗證等多種功能,是無可替代的「數字生活中樞」。
專家:Z世代在數字世界尋求平衡
面對這種看似矛盾的選擇,南寧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梁穎濤認為,這恰恰反映了年輕人一種成熟的「媒介心態」。
「長期生活在移動支付環境下的年輕人,重新使用現金,其實是在追求『掌控感』和『真實感』。數字支付雖然方便,但很容易讓人『無感支出』。現金交易讓消費行為重新變得具體、可感知,這是一種溫和的文化反彈,也是一種媒介反思。」
大學生的支付呈現二元化,電子支付高效便捷,現金則承載理性消費、隱私保護和情感象徵。所謂「現金+掃碼」的二元生活,不只是支付習慣的變化,更是Z世代在數字世界中主動尋求平衡、掌控生活的一種文化姿態。梁穎濤指出,年輕人並非拒絕數字化,而是在提醒社會:便利不等於更好。「他們在用現金為生活方式『留白』:既擁抱智能社會的便利,也保留對真實、節制與溫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