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廣東篇)/書中讀劇\侯 軍

時間:2025-11-07 05:02:10來源:大公报

  圖:(左上)《楚霸王》,姚克著,世界書局一九四四年初版;(右上)《釵頭鳳》,魏于潛著,世界書局一九四四年初版;(左下)《李闖王》,阿英著,新華書店一九四九年初版;(右下)《阿Q正傳》,許幸之編劇,光明書局一九五三年第十版。\作者供圖

  如果說,自少年時在圖書館書庫「偷運」電影劇本,是我「紙上觀影」之始,那麼,本文所述的「書中觀劇」,可謂一個升級版,其主要標誌是從「偷運」觀影,變成了自主的淘書觀劇了。

  升級版的另一層意思是,觀影和觀劇也存在檔次上的差別:電影畢竟是大眾普及型藝術,在我小的時候,電影票幾分錢一張,頂多一兩角;而進劇場觀劇那就奢侈多了。在我的印象中,中小學階段只看過一部話劇,劇名好像叫《革命教師》,說的是我們天津一位中學老師向文海的故事。因為是第一次,所以記得清,我至今還記得那位老校長是由天津人藝的馬超扮演的,還有一位年輕女教師,依稀記得是由顏美怡扮演的,至於那位男一號,反倒毫無印象了。

  觀劇的票恐買不起,書卻可以四處去淘。每淘得一部劇本,就等於得到了一次過戲癮的機會,我把這種有目的的購藏老劇本的淘書,自詡為「淘劇」。我的「淘劇」高峰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一些新書陸續再版,我淘到的第一批戲劇書多是著名劇作家的選集,如《沫若劇作選》、《曹禺劇作選》、《老舍劇作選》、《吳祖光劇作選》等等。所選的劇目,大多還可以在舞台上(至少是在電視裏)看到,譬如我看到的《日出》是北影劇團演的,謝芳的陳白露光彩照人。至於老舍的《茶館》,我看的是電視台轉播版,目不轉睛盯着于是之、英若誠、藍天野、鄭榕等老戲骨的表演,確實比單純讀劇本要生動了許多。

  不過,這種實景觀劇畢竟機會很少,憑我當年的月薪,買票觀劇已屬「高消費」了。因此,過戲癮的出路似乎也只有「書中讀劇」了。不過,在八十年代也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期,那就是很多舊書重見天日,一般淘書者還有機會碰到一些「撿漏」的良機。我在天津古文化街的舊書店「文林閣」,就撞上了這樣一次「大運」——因為總去淘書,該店的經理高夢龍先生已成了老朋友,他深知我對舊劇本的偏嗜,那天忽然打來電話,說你快來,剛剛收了一批舊書,還沒上架,裏邊有好多劇本,你先來看看吧。我立即放下手邊雜事,蹬上自行車就直奔文林閣而去。這是我最得意、也最驚艷的一次「淘劇」經歷——只見高經理拎出一大捆舊書,他告訴我:「這是一個老人家的舊藏,一輩子研究戲劇,走了好幾年了。現在查抄的舊書發還了,家裏人喜歡的就留下了,這一捆子書,誰都不要,就拿到我這兒賣了。」

  我只瞥了一眼書脊,心跳就開始加速了,答道:「不用拆封了,這一捆書,多少錢吧?」高經理悄聲說:「說實話,我收這些書花了一百元,你再加上二十元,算是我們書店留點利潤,如何?」我當即答應了。

  那是我迄今為止最為豐厚的一次「淘劇」案例,共計淘得三四十年代出版的話劇劇本十二種。在此,我想不惜篇幅將劇名羅列出來,畢竟,它們曾經感動過上一代觀眾,而今卻久違舞台了——它們是(排名不分先後):《花濺淚》,于伶著,上海民國書店一九四○年初版;《新學究》,李健吾著,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七年初版;《花信風》,李健吾著,世界書局一九四四年初版;《雲彩霞》,李健吾著,寰星書店一九四七年初版;《楚霸王》,姚克著,世界書局一九四四年初版;《清宮怨》,姚克著,世界書局一九四四年初版;《小城故事》,袁俊著,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四○年版;《山城故事》,袁俊著,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四五年再版;《正氣歌》,吳祖光著,開明書店一九四四年初版;《釵頭鳳》,魏于潛著,世界書局一九四四年初版;《李闖王》,阿英著,新華書店一九四九年初版;《阿Q正傳》,許幸之編劇,光明書局一九五三年第十版……

  如今,當我開列這些劇目時,我依舊忍不住輕撫這些泛黃的書頁,回憶着初讀它們時那種激動震動感動的心情——「書中讀劇」的極致感受,莫過於此矣。

  與此類似的一次「淘劇」,發生在二○一九年,那是在日本神田町內山書店的舊書部。原本以為在此只會淘到一些與魯迅相關的「遺存」,孰料卻發現了一個新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劇本寶庫,尤以兩位在十年浩劫中含冤去世的著名劇作家的原版劇本,最為亮眼,他們就是田漢和老舍。

  此番在日本發現了田漢的五個劇本,即:《關漢卿》(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初版);《揚子江的暴風雨》,藝術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初版;《麗人行》,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初版;《文成公主》,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六一年初版;還有由田漢編劇的列夫.托爾斯泰名著《復活》,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初版,等等。這些劇本,都曾活現在新中國的舞台上(有書中所附的劇照為證),肯定也曾感動過眾多觀眾。而今,當我手捧着這些曾經活着的劇本,靜讀細想,那些場景那些人物,似乎離我已很遙遠了……

  老舍的劇本,有些早已家喻戶曉,有些卻漸漸被人遺忘,比如我在內山書店淘到的這幾個劇本——《紅大院》,作家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初版;《女店員》,百花文藝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初版;《全家福》,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初版;《西望長安》,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初版……

  這幾個劇本中,《西望長安》在二○○七至二○○九年間,被復排重演,由名導演婁乃鳴執導,由演員葛優扮演男主角、大騙子栗晚成,四處巡演,轟動一時。然而,今天的觀眾或許並不清楚,這個劇本在上演之初,曾遭到嚴厲批判—— 一個大騙子怎能成為新社會舞台上的主角呢?老舍先生曾為此背負沉重的思想壓力……

  戲劇從來是時代的一個特殊晴雨表,顯晦由時,非可逆料。從紅極一時到跌落谷底,常常只在咫尺之間。由此聯想到田漢與老舍這兩位劇作家的最終命運,即使此刻讀到的是一齣喜劇,你又怎能笑得出來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