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龔學鳴報道:時事評論員練乙錚在《紐約時報》撰文質疑「香港真的是中國的一部分?」,其論調及引用的所謂「歷史依據」與民調,被多位學者逐一駁斥,質疑其偷換概念、不合邏輯甚至並無意義。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指,練乙錚試圖引用歷史上王朝對香港所在嶺南地區的征服屬「進行殖民統治的非正義戰爭」的觀點,否認「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並無意義且不合邏輯,因為前人的標準一定不符合今日的價值判斷,甚至連衛生水準都不同。
他認為,若以古代戰爭是否正義來推敲今天一片土地的歸屬,那當今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國家可成立,而根據人類學研究,幾十萬年前從東非草原走出的智人同樣在戰事中存活下來,按練的論述,由此而來的人類發展亦屬不正義的存在。
港大民調不科學具傾向
許楨認為,每一個主權都是特定歷史時空下的產物,現當代發生的事件決定了區域以至歷史潮流,由此令某地的主權清晰化,這些事件包括戰爭、革命以及歐盟、聯合國等跨主權組織的出現。
而部分主權的確認過程則可能相對漫長,初時只是大體框架,現當代還要以政治談判進一步確認,例如有關港澳回歸的談判,這一談判則建基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
對於練乙錚引用香港大學日前進行的一項民調詢問民眾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還是「中國人」,稱在18歲至29歲的受訪者中,只有0.3%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斷言愈來愈多港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曾主持多項民調工作的香港研究協會創會主席蘇祉祺反駁指,港大的民調設計不科學、具傾向性,其中「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及「中國人」四個選項的概念含糊不清,很容易誤導受訪者,受訪者亦很難明確定義這些選項,而且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未必代表不認同是「中國人」。他認為這類民調的參考價值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