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生動手製作智能家居用品
STEM教育為現今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無論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幼稚園也圍繞着這個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有着這樣的氣氛當然是好,整個教育界共同向同一方向發展,有效建立共力,促進STEM教育的發展!
但是,我們也要細心分析這樣的氣氛是否健康。就香港的文化而言,見到一個熱潮,便很容易一窩蜂做同一件事(羊群心態),再慢慢變成競爭心理(人有我有的心理),最後便會變成缺乏理念及理性的競賽活動,當熱潮消退,各方的資源也消耗後,原本發展中的便會由另一熱潮取代,這正是我害怕見到的現象。
培養科學化思維
本人對STEM教育的看法,STEM教育並不是一個學科,也不是一個課程,而是一種態度、思維、素養及學習模式。學生透過STEM學習活動,培養出科學化的思維、不怕困難,勇於創新及不斷求進的態度。老師方面,則是打破老師固有學科思維框框及促進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催化劑。
因此,本人覺得不要經常將STEM的四個字母強調及組合,而是要充分理解STEM教育推行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相關素養及態度。就像之前本人在一個記者會的分享:STEM雖然是指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但STEM教育並非局限於這四個學科的知識組合,STEM其實是一個學習框架、涉及思維的培訓、態度的建立、深入學習的方法、應用跨學科知識的機會等。因此,推動STEM,除了前述四個相關科目,還可伸延至語文、視藝、體育、音樂等。
想深一層,STEM教育的精神是否有點像教育改革訂下的目標?因此,當學校要發展STEM教育時,千萬不要只跟隨他校的模式,全盤接受;只是購買相關硬件或設備;以比賽為主導。學校要審時度勢,要充分分析校情,有策略及按優次,一步一步的推行,將STEM教育的精神及素養融入課程,成為推動學與教發展的新動力。
(STEM教育分享系列一)
保良局王賜豪(田心谷)小學
課程統籌主任李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