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一間電商企業的員工,早前興奮迎來「雙十一狂歡節」 中新社
香港素有購物天堂美譽,但網購市場發展卻相對滯後,網購消費只佔整體零售市場的3%。有學者認為香港購物便利令香港網購發展錯失先機,香港地方細小,購物便利,商家早年根本沒有誘因發展網購,因而錯失先機。但當電子商貿成為發展大趨勢,商家亦需尋求轉型。「錯過了就讓它過去,重要是未來怎樣把握機遇。」學者指出,當市民的消費模式轉變,港企未來可藉內地平台拓展商機。有商家認為,網購成風可借力,內銷市場龐大,港商大有作為。/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現代人愈來愈熱衷網購,Amazon、eBay、淘寶,甚至日本樂天市場等跨國購物網,都甚得港人歡心。在剛過去「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中,商品成交額達1682億元人民幣,再創紀錄新高,按年升39.4%。香港為第二個成交額最高的地區,緊隨俄羅斯之後,消費總額按年增長70%。
內地網購滲透率高港兩倍
不過,消委會調查顯示,香港網上消費的滲透率僅23%,內地已達67%,是香港的三倍。有網站調查估計,本港去年網上商品交易的總金額約342億港元,相對國內網絡零售的51556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只有約0.53%。有業內人士估計,本地網購佔整體零售只有2%至3%。
「錯過了就讓它過去」放眼未來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指出,香港地方細小,購物便利,商家早年根本沒有誘因發展網購,但當電子商貿成為發展新趨勢,而且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可以隨時上網購物,商家亦需尋求轉型。他認為內地的多個大型網購平台都發展得相當成功,並逐漸形成完善的支付、物流系統,香港難以超越。
「錯過了就讓它過去,重要是未來怎樣把握機遇。」李兆波指出,當市民的消費模式轉變,商家應該思考怎樣借助現有電商平台,拓展商機。他舉例指,香港部分老牌子,其實相當有口碑,在周邊地區亦有一定知名度,可以藉網購平台開拓客源,在現有的第三方網購平台開設網店,並結合實體店體驗,會是相對理想的做法,原因是發展自營網購平台,成本較大,營運經驗亦是問題,而第三方網購平台,例如內地的淘寶、天貓等平台,已累積了相當大的顧客群。
須發力趕上跨境網購發展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恆認為,香港是一個自由港,資訊發達,交通方便,加上法制比較健全,其實很有條件發展電子商貿,但部分商家對網路發展的認知不夠,而政府以往亦因為疲於應付政治爭拗,未有積極推動,以致錯失了不少良機。內地跨境網購近年以幾何級數發展,跨境網購已成為電子商貿的主要角色,且有逐步取代傳統購物模式的主流位置,香港在這方面如不發力趕上,必定吃虧。
李秀恒指出,支付工具選擇較少是電商在香港發展有所阻滯的重要原因之一。曾幾何時,香港的「八達通」在電子支付系統上,領先其他地方,可惜當局沒有繼續進取,反而有點故步自封,因而陸續被周邊的地區追貼和超越。他又認為,政府應該兩地通關報關、跨境支付等方面提供方便,協助本港電商在內地拓展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