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董立均希望政府增加貨櫃碼頭周邊港口作業用地,以及研究放寬部分航道的高度限制,方便更多大型貨櫃船進出
十九大報告提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香港航運樞紐無可避免迎來更大競爭,但「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同時帶來新機遇。香港海運港口局海運及港口發展委員會主席、東方海外行政總裁董立均接受《大公報》訪問認為,隨着貨運公司近年為節省成本,改用較大型貨櫃船,港口必須提升處理裝卸貨櫃的效率,降低貨船留港時間,希望政府增加貨櫃碼頭周邊港口作業用地,以及研究放寬部分航道的高度限制,方便更多大型貨櫃船進出。/大公報記者 陳卓康
各城市定位非極端的零和
董立均形容,隨着國家繼續加大開放,香港不再是國家對外獨一平台,行業面對的競爭更大,香港出口貨量增長放緩,本港航運業環境近年「辛苦了一些」,不及以前蓬勃。
而就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他就表示樂觀,認為各城市的定位不是極端的零和,不同港口定位會形成自然生態,內地貨的出口必然南沙港較強,香港主力本地貨和轉口貨,未來加強互相協調。
倫敦及新加坡積極發展航運業務,董立均認為,新加坡近年推出稅務優惠,吸引經營煤炭、鋼砂等特定公司進駐當地,對香港造成一定影響,但他認為,香港不必跟隨新加坡,香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本身是很強實力,海運業務群組非常龐大,融資、保險、法律、仲裁,稅務優惠不是吸引外資的唯一招數,作為海運港口局的業界代表,他表示會積極與政府合作,在政策方面強化海運專業服務業的競爭力群組,亦對外加強推廣宣傳香港航運服務的長處。
港註冊船表現列全球最佳
海事處發言人表示,香港船舶註冊的成功,除有賴香港處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高效的政府服務,還有優質的航運業團隊,如船舶管理、金融及法律事務等行業 ,香港船東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制定相關航運政策。截至2017年10月底,香港船舶總噸位全球排行第四,香港船舶註冊的船隻數目約為2550艘,其總噸位為1億1301萬,較五年前增長達43.3%。香港註冊船隻的表現居全球至佳之列,在2016年港口國監督滯留率為0.81%,遠低於世界平均的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