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青年論壇在11月2日進行,博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在11月1日的記者會上表示,2017年博鰲亞洲青年論壇(香港)的主題是「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青年的角色」。歷屆會議主題不斷變化,但無論怎麼變,有幾個關注點是固定的:一是關注亞洲,二是關注中國包括香港的發展,三是關注青年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筆者在參與論壇的歡迎晚宴上,與在場的協辦團體交流,發現當今有不少香港的青年關注內地的發展,特別是十九大後的新形勢,以及當中為香港所帶來的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大會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另外十九大還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香港青年需要注意到國家的發展,經已不是過去的初階段,而是進入了新時代,未來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會有所變化。
對於過往的香港青年人而言,國家的發展好像與自身並沒有太直接關係,不過近年有不少青年在內地發展而取得成就,這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重新思考香港青年對祖國發展的角色。
在博鰲亞洲青年論壇(香港)分論壇的其中一位分享嘉賓表示,他自2009年便到內地發展互聯網支付平台的應用,經歷多年的發展,現今已將事業「重返」香港,並順勢而行,借助國家推動「一帶一路」的倡議,將事業帶到「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地區。這個成功的例子,背後辛酸沒有人知道,但是筆者可以肯定香港的青年仍然對國家的未來發展「有所為」的。
十九大報告指出的2035年目標,值得我們反思,以及總結過去香港回歸廿年的經驗。香港過去有一份自豪感是源於在改革開放年代,港商北上發展的專業知識,良好企業系統與管治文化,熱錢和技術,加上低地價和勞動力的天然資源,讓港商在內地的事業建設飛黃騰達。而今天內地企業發展速度,創新,以至企業文化在短短的廿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超越了不少香港的企業,香港企業「支援」內地發展的角色好像突然失去了焦點,但筆者仍然認為香港青年的未來仍對國家發展有重要的價值,基於香港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建立了與世界各地接軌的橋樑,而且這地方不輕易由其他城巿取而代之的,故此青年人應思考如何可善用香港的國際平台優勢。
我認為香港政府需要藉十九大的目標制定香港政策的應對,好讓香港能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對香港發展的思路,並締造發展的新契機。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經已有不少青年團體專注發展,甚至在「9+2」的城市群內成立支援香港初創企業的組織,例如香港江門高新區青年創新創業協會,大灣區青年總會,目的都是希望能乘着國家發展的火車頭,乘勢而上。故此,香港政府更應「有所為」,在相關的政策局制定長遠發展政策,以配合十九大的2035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