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許弋亞(左)指出,現時人工智能只局限於單一及特定用途 大公報記者楊州攝
人工智能(AI)逐漸應用在各行業,包括醫療、客戶服務。國家AI龍頭公司小i機器人代表斷言,AI將顛覆世界,未來10年間將步入「後手機時代」,手機可能沒落,日後市民只需一個AI設備,利用語音指令,即可完成工作。小i機器人以提供交互式語音應答服務而為人熟悉,為內地多間銀行、保險公司及航行公司,在網上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客戶服務,憑用戶語音及文字指令,找出解難方案。
大公報記者 張月琪 楊州
小i機器人公司發展不同領域的人工智能,而最為人熟悉是提供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即交互式語音應答服務,已經應用在政府、金融、通信、電商、娛樂等眾多領域。小i機器人高級副總裁許弋亞表示,公司於2004年開始發展,小i機械人最初於Msn Messager出現,現時小i機器人除了文字識別,更做到語音識別。
招行推IVR 客服人員減半
許弋亞舉例,招商銀行在2012年已開始期望把客戶服務移到微信上辦理,當時銀行共有4000萬名卡用戶,每天在微信進行交互活動的有200萬人左右,其中與機械人交互的超過150萬人,結果於2015年、2016年銀行已將一半用戶轉行到電子平台,現時每天有2000萬用戶在微信進行客服,可透過語音輸入問題及要求,客戶服務人員亦大減一半。
手機App僅能解決個別問題
許弋亞指出,現時人工智能只局限於單一及特定用途,公司正開發能多功能(multi-task)的強人工智能,期望系統不再是一問一答式,例如客戶要由香港去上海,系統可以建議點對點路線;但強人工智能不止,還可即時為用家分析交通情況、購買機票,以及計劃到達後的行程等。
她稱,有科學家提出,未來10年間世界將踏入「後手機、後App」時代,智能手機不同的應用程式(App)只為解決用戶個別問題,例如九巴App查看巴士時間、WhatsApp做即時通訊,但未來只須一個人工智能裝置,便可解決用戶所有日常問題,提高人類生活質素。
小i機器人今年初落戶於本港科學園。許弋亞稱,內地人遇到什麼問題,喜歡打電話,找服務中心解決,香港及台灣人則習慣先在Google搜尋,然後到網站找答案,可能至第三步才致電查詢,因此以IVR形式打入市場仍有困難。小i機器人港澳台區域總監施浩鈞表示,香港人慣用的即時通訊平台WhatsApp,並不如Facebook及微信等,開放接口予不同公司及機構作官方帳戶,亦限制了這些企業於平台提供客服,為小i進軍香港帶來挑戰。
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科技總監戴紹龍表示,科學園區內現有超過40間公司進行與AI技術相關研究,園區公司的發展,較多初創公司參與研發的AI技術為Chatbot(對話機械人),因為相對而言研究時間較短;較有規模的公司則選擇發展能解決企業問題的AI方案,如:初創企業Sense Time的人臉識別、圖像識別、視頻分析、無人駕駛、醫療影像識別等各類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