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烹調造醋發酵 靠老師傅坐鎮

時間:2017-07-16 03:15:16來源:大公網

  圖:第一代負責人龐堯在1945年與同鄉創立悅和醬園

  現年70歲的醬園陳師傅穿着一件透薄的白色襯衫,正滿頭大汗地在撈豆,讓黃豆均勻地接收陽光的照射,「現在是生曬造醬的黃金時機,好的醬油需要攝氏30至40度的高溫天然生曬。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有冷氣不行的。」他上世紀80年代從東莞常平來港,起初在荃灣做牛皮工作,後來通過親戚介紹來到這裏(悅和)造醬油,那時候一個月只有800元,「我沒有什麼文化,幸好遇到一個好老闆,對員工很好,所以一做就37年了。」

  造醬始終靠師傅。廠長說:「我們現有四個老師傅,分別負責烹調、造醋、發酵等重要工序。最年輕師傅都48歲了,經驗非常豐富。」陳小姐是悅和員工,負責廠務,父親以前也是這裏的發酵師傅(65歲時退休了),她則繼續留在悅和,轉眼14年過去,「爸爸是非常傳統的人,他覺得每個人都應刻苦耐勞,他從來不會問我『工作辛苦嗎?』因他覺得辛苦是應該的。」

  「機器無人情味」

  悅和醬園的廠房裏面設有儲存醬油的不銹鋼大缸,發酵黃豆的工房,釀製產品的實驗室等等,員工們花花綠綠的衣服像彩帶般,為沉悶的廠房帶來了生機和人氣。廠長盧錦成說,「我們現在多達60個員工,很多生產步驟都堅持用人手處理,例如造麵豉醬時,煮豆、撈簧(在黃豆中加入麵粉)、撲簧(把發酵後的黃豆打散),始終人手做出來的味道真的不同。」

  「對啊,造醬最重要是用心,機器是無人情味的。」第二代負責人龐元善說。

  龐堯於1937年在一間醬園內做學徒,1945年與佛山同鄉兄弟龐喜堂共創悅和醬園,龐元善小時候常出入醬園,在旁觀看爸爸造醬,「我和爸爸最多的小故事,就是造醬過程中不斷失誤,然後探索方法。」所以他自小熟悉如何製造醬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