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回歸的教育回顧

時間:2017-07-06 03:15:34來源:大公網

  筆者在1987年正式加入教育界,今年剛好是30周年。30年的生涯中,五年在中學,25年在小學,差不多所有崗位都有機會接觸,訓育、輔導、課外活動、課程發展、職業指導、資優教育、補底工作、班主任。二千年起當了校長,專注領導與管理工作。說實話,教學和行政我都喜歡,各有樂趣,慶幸自己在官校、津校、私校及直資都有服務經驗,知道不同的體制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

  香港回歸20年了,也是值得回顧這段日子所發生的教育大事。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的時代特別重視教育,增加了不少資源。那時適逢教育改革,教育目標改為「樂、善、勇、敢」,即「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創新、敢於承擔」,那是個很不錯的目標,比傳統的德智體群美五育來得有時代感,大家都充滿期盼。

  教改包括制改、課改和考改,可說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改革。教改正式在2000年起動,至今已17年了,成效如何,尚待探討。其實,教改的風潮席捲全球,香港因為回歸問題,較內地、台灣和日本等地已遲了10年起步。各地教改大同小異,互相參照,大都是回應知識型社會,資訊爆炸的時代的挑戰。可惜時代變化太急太快,學校和教育大都難以追上,改革成效不彰的還是佔大多數。

  制度的改變最核心也最重要。實行了三、四十年的5+2+3的英制改為3+3+4的美制。新的中學學制(New Secondary Education),帶來了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學制。中學教育減少了一次考試,由中學文憑試(DSE,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取代了中學會考(HKCE)和高級程度考試(HKAL)。新制的必修科為中、英、數和通識,再加二至三科選修。因此從前的十優狀元不再復見,改為七科五星星的競逐。

  教改的主要「戰場」在中學。中學的人手編制要有重大的改變和調節。新制下,有些科目被迫取消,如世史、地理、中史等,反而要將這些老師「轉型」教通識(Liberal Studies)。結果各院校的通識碩士課程應運而生,有些課程只是濫竽充數。通識科本意很好,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可是具體操作,引起各種問題,如評分的標準和問題的擬訂,這些問題仍然繼續存在,如何優化,如何修訂,還須思考。

  第二件值得一提的是「直資崛起」。直資學校是介乎津校和私校之間的辦學模式。二千年前後羅范椒芬在任教育局常秘時大力推動,她希望新的學校籌辦直資或鼓勵傳統名校轉直資,結果有多所直資中小學校出現,時至今日,已有80多所,佔整體學額的約13%(中學),4%(小學),直資學校備受家長青睞,申請人「成千上萬」,蔚為奇觀。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校長

陳家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