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港醫北上的同時,亦伴隨着一批內地醫生的南下,真正做到了兩地醫療交流。回歸不久,全港首間中醫藥學院成立,本港中醫藥零散而不成體系,但彼時的內地已有31所科目詳盡的中醫藥學院。一批「內地出身,有海外工作留學經歷」的中醫師,看到香港中醫藥巨大的發展前景,南下支援。
中醫正式納正規醫療行列
隨着人才的引進,許多中醫藥技術伴隨來港。來自內地,曾在日本東京擔任大學副教授的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講師戴昭宇說,以針灸為例,頭針、眼針、腹針和火針等針灸療法,都是回歸後才不斷由內地引入香港。
在香港過去的醫療體系下,中醫是民間傳承的醫療,隨着正規中醫藥教育的建立,中醫正式納入正規醫療的行列。
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現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博士黨毅說,內地中醫藥人才來港,提高了本港科研水平。如今全港有7000多名註冊中醫師,大部分投入臨床,令到中醫藥診所遍布全港各區,亦有人進入了政府的中醫藥管理層,中醫藥從此毋須再由「外行人」管理。
中醫藥交流還成了兩地學生文化連結的橋樑。黨毅說,因香港缺乏一間中醫院,使得所有中醫藥學生需北上實習,有的香港學生從來沒去過北京、上海,因暑期交流或實習才有機會第一次去,真正了解內地是什麼樣子,這已遠遠超出了中醫藥本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