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廖家傑(前中)與中國最大的肝病醫院合作,帶着技術北上發展 受訪者供圖
兩地醫療體系有別,但回歸20年來,港醫北上的步伐持續加快,私人執業做生意固然日增,交流、研究等深度合作發展更呈多元化。有醫生帶着醫療技術北上幫扶,例如2006年啟動的「亮睛計劃」,香港眼科醫學院院長周伯展,十年間與國家醫療隊一起,令500多萬「白內障盲」患者重見光明,亦有醫生與內地搭起科研「橋樑」,如腸胃及肝臟科名醫廖家傑,跑去北京做起內地肝病研究的拓荒者,研究成果利國利民。
內地逐步開放私家醫療市場,CEPA協議增添了港醫到內地發展的機會,而兩地民間的醫療交流,自1997年來從未間斷,交流日趨緊密,不斷發掘出新的合作空間。
1997年時,白內障還是內地「頭號致盲眼疾」,有700多萬人因白內障而失明,但因醫療知識有限,大家都誤以為隨着年齡增長自然會「盲」,殊不知一個簡單的手術便可幫他們恢復光明。
「亮睛計劃」成果豐
眼科醫學院院長周伯展在1997年受到香港獅子會邀請,前往內地幫扶。他說,神州大地幅員遼闊,大城市的大醫院醫療技術自然是不錯的,可別說雲南、西藏這些偏遠省份,稍稍離開大城市中心的城郊醫院,技術設備就差十萬八千里。做手術很講究無菌,但他卻見過有醫院手術室是打開窗的,「做手術時還有昆蟲飛進來,邊做手術還要邊打昆蟲。」更沒料到,首次手術時還曾遭遇停電,手術刀正擺在病人眼睛裏!
隨着兩地交流日益緊密,周伯展說,愈來愈多醫生關注內地情況,本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一班眼科醫生在2006年啟動了「亮睛計劃」,在幫做白內障手術的同時,將技術傳授給當地醫生。
20年來,周伯展的行醫足跡遍布全國12個省,其間北上交流的眼科醫生也由最初的三位,到去年已翻了10倍,相當於香港眼科專科醫生的十分之一。周伯展笑稱,當年並肩北上的醫生,如今都到了退休的年紀,因此寄語年輕醫生,將兩地醫療交流事業薪火相傳:「只有心理上覺得,現在回歸了,這是我的國家,才會投入心力去想(辦法)。」
相比周伯展鍾情於義工服務,離開港大後的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廖家傑,則北上與中國最大的肝病醫院解放軍第302醫院合作,搭起了科研的橋樑。廖家傑說,醫人首先要有技術和知識,每一種醫療技術,都必須掌握足夠多的病歷來引證。「國內醫療跟進系統很差,沒有追蹤,跟不到病人情況,也不知道如何組織病人數據,就各自拿着自己的資料。」然而內地病例數量龐大,302醫院每日看2500個乙肝,400個丙肝,相比他曾在瑪麗醫院時,一年才看六個丙肝。
開通「專家特殊門診」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異性,不可以抄,就像不能把外國的衣服直接運過來賣,美國好多肥佬,衣服都是XXXL。」於是在國家和醫院的支持下,廖家傑開通了「專家特殊門診」,七年來產出了不少乙肝和丙肝的重大科研成果,還因此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
為中國病人「量身訂製」的治療方案,「其實可以幫國家節省好多錢。」廖家傑舉例,因為中國人基因不同,丙肝治療其實毋須國際建議的12周,若利用三種藥物結合的「雞尾酒療法」,三周便可清除患者體內丙肝病毒,治療期可減至三周,藥費節省近70%,變相一年可為國家節省170億美元醫療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