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驚國內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十四日的《大公報》上,發表了張季鸞撰寫的題為《西安事變之善後》的社評。文章在「電訊不通,莫知詳情」的情況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解決時局,避免分崩」的善後之策。十六日,張季鸞再度揮筆疾書,寫了第二篇社評《再論西安事變》,刊發於《大公報》上。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大公報》發表張季鸞所寫的《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文中對東北軍給予深切的同情,呼籲「精誠團結,一致地擁護中國」。社評寫道:「我盼望飛機把我們這一封公開的信快帶到西安,請西安大家一看,快快化乖戾之氣為祥和。」
當時,南京政府把十八日的《大公報》加印了數十萬份,用專機空投到西安市區。大部分西安市民和東北軍將士都看到張季鸞的這篇「公開信」,這在中國報業史上亦算一次奇觀。
該篇文章寫得入情入理、淋漓透徹,不少東北軍將士閱後深受觸動,張學良、楊虎城的心理也立刻起了急劇變化。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張學良親自陪同蔣介石乘飛機離開西安。翌日,蔣介石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這一事件的走向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但導致當時東北軍軍心渙散、將士轉向,不能不說與張季鸞的社評文章有着重要關係。
一九八八年,張季鸞的兒子張士基應邀去台灣出席其父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發現歷經五十二年之後,張學良竟然還能一字不錯地背誦那篇《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文章對張影響之深刻、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貢獻之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