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獨家觀察 | 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問題在於擯棄「瑜亮情結」

時間:2017-04-19 18:51:01來源:大公網

  

  19日,香港特首梁振英率團考察粵港澳大灣區,首站參觀南沙自貿區規劃館(記者胡若璋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鄭曼玲報道:任期只餘兩個多月的香港特首梁振英,19日起率團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並提出將在6月底卸任前,就大灣區規劃發展事宜向國家發改委提交意見,顯示特區政府對已被列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表現出罕見的主動出擊、率先行動的積極性。

  之所以選擇大灣區規劃作為其特首任上的「收官之作」,除了五年來,梁振英一直為推動大珠三角區域融合而孜孜不倦、親力親為之外,更因為無論是梁振英還是業界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於香港而言,無疑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難得機遇。

  在發展快車上為港「購好票留好座」

  一方面,不可否認,隨着內地開放水平不斷提升,香港在貿易、投資方面的中轉窗口地位有所下降。不少人擔心香港的相對優勢將逐漸弱化,以致得了患得患失的「信心病」。而積極主動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顯然有助於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回屬於自己的位置坐標,重新明確定位自己的角色。

  另一方面,近來「區域規劃熱」持續升溫,中央密集推出區域政策,顯示內地經濟已經走到大變局的關口,經濟地理新版圖正處於重塑進行時。有別於前30年東部地區以點狀或線狀開發為特色的非均衡發展模式,未來30年,中國希望以一種動態均衡的網格狀方式走出一條多地爭雄、百花齊放的發展道路。

  可以說,當前區域經濟已進入全面發力階段。值此當下,中央提出將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無疑是在中國發展快車上為香港「購好票留好座」的具體表現,對於此前已經與多個轉型機會擦肩而過的香港來說,顯然是個打「翻身仗」的百年一遇的契機。

  

  香港街景資料圖片

  從諸侯經濟到合縱連橫

  不同於「當紅炸子雞」雄安新區的「從無到有、開疆拓土」,粵港澳大灣區更着眼於「從有到好、再造輝煌」。後一種模式的優勢在於,這個「9+2城市群」已歷經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無論經濟實力還是發展經驗都有了豐富的積累,但隨之而來的劣勢則是,城市間相對獨立,協調機制尚缺,明爭暗鬥在所難免,有些地方甚至還存在相互叫板的「瑜亮情結」。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並非首次問世,此前在地方層面上即有提及。但具體到實際操作中,城市群的各個個體,往往口頭上承諾精誠合作,行動上傾向單打獨鬥;表面上路橋暢通,實質上壁壘橫生。「戰國紛爭」的結果,是大家打着各自的小算盤,重複投資,產業同質,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必須釐清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遠不是將地理鄰近的幾個地區「拿捏」在一起就完事,一堆毫無互補性、行政分割嚴重的地區組合在一起,顯然無法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

  維港跨年煙花資料圖片

  梁振英可在協調大灣區上發揮作用

  要從寸土必爭的「諸侯經濟」,變成合縱連橫的「命運共同體」,首要面臨的將是新一輪競與合的考驗。更何況在「9+2城市群」當中,既有兩種社會制度的不同,又有省會城市與副省會城市的協調,還涉及三個自貿區片區的統籌,關係可謂微妙複雜。如果缺乏全盤考慮的產業布局,缺乏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缺乏自下而上的參與熱情,所謂通過大灣區建設來激發經濟新動能的戰略構想,極有可能將淪為紙上談兵。

  從這點來看,卸任特首之後的梁振英,將繼續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的位置上履職,以其對大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熟悉了解,又具有相對超脫、可以統籌全局的身份,未來完全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機制協調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恐怕也是梁振英將大灣區規劃定為「收官之作」,並對此傾注高漲熱情的另一種解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