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山徑專家指出,香港山路特色是石級多,與海外山徑以平路為主有所不同
香港郊野公園保育向來由漁護署「單打獨鬥」,近年亞太區各地相繼以「官民合作」形式復修行山徑,且成效不俗,值得香港借鏡。新加坡山徑專家林暉明稱,新加坡郊野城市化嚴重,早就棄用石屎興建山徑,並改以義工用人手方式修復山路,令山徑得以持續化。
林暉明指香港山路特色是石級多,與西方國家的山徑以平路為主,顯然香港復修山徑存在一定困難,特別是梯級多為石屎或泥級,「人行山唔鍾意行級,因為人的動作好唔自然落級,就會改行其他路,令山路因人為而擴展。」
築台用料非愈大粒愈好
「香港有七成地方是郊野,但新加坡的山林有八成市區化」,林暉明解釋,政府為向公眾宣揚保護環境的信息,七年前結合義工用人手方式修復山路,每年三至四次,每回有近50人參與,「多數是早上或午飯時段,用六小時做」。他說目前新築的山徑全由石頭等天然材料所造,透過棄用石屎令山徑得以持續。
問到復修香港山徑建議,他認為應該一傳十,十傳百,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修路過程,令大家明白山徑的重要。
林暉明指香港「官民合作」復修山徑起步時間較短,需要放較多心思向義工解釋,例如覓石頭築石台,「通常我哋講愈大粒愈好,但義工是新人,好難搬到大石,細石頭都可以做到好石級,最重要係就地取材,唔係將西貢啲石搬去大帽山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