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略及冼韻玲,面對家庭、學業等問題,仍能發奮學習,承諾、目標作為動力,未來能為社會及家庭出一分力。大公報記者楊州攝
大公網3月6日訊(記者楊州)家庭美滿幸福不是必然的,有些中學生自幼缺乏父愛或母愛,甚至受到傳統觀念影響,令他們的孩童時代過得並不快樂。有中學生能克服家庭困境迎難而上,發奮圖強,更立志反哺家庭。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劉知略、有婆婆患上癌症的盛諾妍、與母親重逢的冼韻玲等,他們透過不斷努力,度過最艱辛的日子,並展望未來學業發展及人生規劃。兩人與其他八名學生日前獲得「青苗十大進步獎」,嘉許他們積極克服不同挑戰,精神可嘉。
中華基督教會基朗中學中五生劉知略,從小就與媽媽和哥哥生活,但2015年(即中三)媽媽的腦癌復發,只好邊學習邊照顧媽媽,哥哥亦有分擔部分家務。他表示,媽媽住院那段時間,分別在中午十二點及下午五點探親,陪她吃飯、聊天及用力走路。他稱,很感恩媽媽一人照顧自己和哥哥,「當媽媽做手術時已有心理準備」,但過程中很心痛她,看着她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因為護理人員對媽媽的照顧非常周到,他說,與媽媽承諾將來要做護士,服務他人,「大學將報讀護理專業」。
與媽媽同居的文理書院中二生冼韻玲,在小二至小六期間,因為家庭經濟等問題而入住寄養之家,入讀中一時回到爸爸身邊。她說,家庭重男輕女令自己不受重視,故不時會做一些過分的事引起家人注意及關心,2012年(即中一)結識不良朋友,沒有專心學習,甚至逃學,「最長一次是連續三個月無上學」,重讀三次中一。談及轉捩點,她稱,因找回媽媽及爸爸生下妹妹,所以想減輕家裡的負擔,除了重新用心讀書,還在家附近兼職,並計劃未來赴台升學及夢想開咖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