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行政長官梁振英上周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盡力解決老、大、難問題 資料圖片
行政長官梁振英於任內發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在兩個多小時的演說以及其後在各大媒體評論節目的答問回應,讓是次2017年施政報告成為了評價行政長官的一考核。筆者認為莫論行政長官是任何人擔任,對施政報告的評論應回到正軌,集中討論未來一年社會發展和民生事務,甚至是香港未來的政制發展,以香港向前進的角度作為討論的主體,不只是單單評論行政長官任期末段是否能履行競選承諾。
愛國愛港是行政長官必要條件,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這個管治中的理念不能動搖,但施政內涵則可以有所不同。今年是行政長官選舉年,建制派對誰人擔任行政長官是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建制派相互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對立面,只是大家都為香港前途着想,在不同持份者角度去爭取支持,是一種和而不同的政見。但姑勿論最終取態為何,現時有建制背景或相近立場的候選人,都已開展了選舉工程,為爭取民心民意用盡方法而落區和聯絡不同工商、專業、地區和弱勢群體,並將意見歸納為其選舉政綱。回想現任的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在選舉工程中的「摺櫈」,是聆聽民心的象徵性物品,促使其政綱包含着很多惠及基層的政策,並在任期內實現了一大部分。有見及此,現時已有四名人士宣布參與行政長官選舉參選人,身為香港土生土長的巿民希望這些參選人能承先啟後,對於香港發展良好政策,理應堅持下去,對香港發展尚有不足之處的,應當把握換屆的機會及時修正。施政報告在上星期發表後,最容易聽到的評論是「乏善足陳」,而且評論所針對的問題是老、大、難的議題,例如土地和房屋問題、教育改革、退休保障、強積金制度改革等,都不是能在一個五年任期能夠完成。
筆者非反對評論者的意見,而是希望能夠實事求是地討論發展的進程,以及相關議題改革的支持點。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並依靠着中小企去養活不少家庭,政府在施政方針並不能厚此薄彼,惠及基層時又不照顧好中小企的生存空間。
行政立法間溝通渠道
施政報告的出現非香港回歸後的產物,是在港英時期已開始使用,當其時由港督在立法局講述施政,立法局通過相關政策以及適時的撥款。在回歸後,這項工作更納入基本法第64條,要求行政長官「定期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故此,筆者所理解當今的施政報告是行政長官與立法會之間的溝通渠道,有利於社會發展中,官民之間溝通協商機制,使香港發展不單單是上而下的行政主導一切,而是包含着民選代議士的意見,藉以平衡各方的發展與利益關係。
筆者於社福機構工作,對於這一任行政長官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有感到惠及基層和弱勢群體的關顧,但亦有感尚有不足之處。香港社會近年對於兩地融入議題討論不斷,當中有關於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人士,以至是兩地人民文化和經濟互動的關係。上述各項社會關注事項在立法會熱炒下,不少事件成為了兩地矛盾個案,例如跨境學童現象、住房問題、奶粉缺貨引發的「限奶令」等種種事件,筆者認為隱含着香港沒有長遠人口政策,以引發的社會問題。在兩地矛盾議論紛紛情況下,政務司司長曾展開了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工作,以制定長遠而有利於平衡香港各方利益的策略。
在社會各界都推動兩地融入之際,最後這一份施政報告都未有突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向和思路,單靠「一帶一路」擴展的相關政策,即使有助香港的經濟實力增長,但對於社會問題而言實非上上之策。
莫論下任行政長官是何有能之士擔任,筆者對新任行政長官的首份「施政報告」的期望仍然很高。期望政府的問責班子能夠承先啟後,不論任何領袖的改變而影響到恆常的社會運作,使香港能夠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按照基本法的框架一步步的向前、向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