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梧州國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內地生產車間,工人在製造喇叭零件。
走進位於廣西梧州市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梧州)(簡稱:試驗區)內,梧州國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自動化生產線不停運轉,源源不斷地產出各類款式大小不一的喇叭。
在該公司產品展示廳,一款接入DeepSeek的兒童智能學習音響吸引大家圍觀,這款智能音響可以用電影《哪吒》魔性的聲音,無延遲地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深受小朋友喜歡。而另一款便攜式人工智能音箱,特許接入ChatGPT 3.0,搭載了雙AI驅動,可以隨時為用戶解惑。公司行政副總經理余盛傑介紹,以上兩款智能音響經常斷貨。
這樣的創新圖景並非個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的「橋頭堡」,試驗區已形成「智能+製造」的生態磁場。粵桂產業園特別合作試驗區(梧州)管委會黨政辦主任莫宇說,截至2025年3月,試驗區累計註冊企業2087家,其中大灣區企業佔比達85%。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瞪羚企業等創新主體如雨後春筍。
梧州市工業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梧州將利用灣區企業的AI智能技術,圍繞資源循環利用、金屬新材料、建築陶瓷等主導產業,推動「人工智能+製造」應用場景落地;與本地傳統六堡茶產業結合,探索六堡茶智能倉儲與質量追溯系統;與另一傳統產業人造寶石製造業,也將構建AI賦能寶石設計─切割─打磨─檢測─分級分類全鏈條產業。\大公報記者蘇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