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班香港「未來之星」,冬天來到烏村洗蘿蔔感受農民艱辛\記者俞晝攝
「這是我第一次種菜,把一個新的生命孕育在泥土裏的感覺其實很美妙。」住慣高樓林立的香港「未來之星」、理大生陳承恩,來到江南水鄉烏鎮,嘗試下田農耕,不但在小橋流水間感受浙江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更領悟到珍惜糧食的意義!香港城市大學二年級學生吳怡君亦坦言,首試下田種菜,讓她感受到農夫的艱辛,而樸實的田園風光,也教她忘卻都市忙碌的壓迫感。\ 記者 俞晝 通訊員 樓惠麗
從烏鎮西柵歷史街區往北走500米,就是佔地450畝的烏村,這個從原有江南古村落整治改建的鄉村旅遊度假區,既保留了原有的村落地貌和老房屋建築,又提供了採摘、捕魚、耕田、推磨等地道農活,吸引了不少嚮往田園生活的都市人。
得知「未來之星」來自寸土寸金的香港,幾乎都沒見過真正的農村,烏村的工作人員們特別為大家安排了一場獨特的農耕勞作,親身下田體驗種菜、鋤地、拔蘿蔔、包捲心菜等活動。
香港理工大學二年級學生陳承恩告訴記者:「冒着寒風在農田裏拿着小鏟很冷,但是我還是堅持住了,也嘗試到了新的東西,很開心。農民伯伯一年四季耕種很多農作物一定比我們更加辛苦,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的糧食,不要浪費。」
走出課室不再五穀不分
香港教育大學三年級學生謝振廷也笑着說:「我在烏村種菜的時候,不小心扼殺了很多小菜苗,讓我感到生命的脆弱。後來在動物農場,我們又觀看了小豬飲奶的過程,也令我大開眼界。」
陪着明愛莊月明中學的中五學生過來的隨團老師陳菁菁告訴記者,現在的學校、家長都着重知識教育,忽視了孩子的生活教育,導致學生忙於功課,變得「五穀不分」。「未來之星這次的活動安排非常好,讓學生能走出課堂,了解糧食得之不易,也更能理解農民的辛苦。」
據工作人員介紹,烏村擁有漁家、磨坊、酒巷、竹屋、米倉、桃園及知青年代七個組團。組團的概念源於以前生產小隊的生活,例如漁家組團,就是以公社化時期烏鎮當地漁業生產小隊的生活元素為主題而命名,磨坊組團則保留了帶着車輪的磨盤,還原了舊時的鄉村農俗生活。
體驗後更珍惜現有一切
香港中文大學四年級學生王輝陽坦言:「農業是我國很大的一部分產業,經過這次體驗,會更珍惜我們現在有的一切,現在家家戶戶買東西都很方便,幾塊錢就可以買很多蔬菜,只有自己試過,才知道這些東西並不是很容易就可以送到我們餐桌上。」
嶺南大學四年級學生關偉恆則說,在烏鎮水鄉親手耕田,讓他歷經艱辛之外,也明白到除了科技發展,農業及旅遊發展亦不可缺,中國方才有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