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及旺角舊樓林立,當中不少樓宇的發展密度已經「爆表」,超出規劃容許上限,立法會議員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麥美娟表示,彌敦道兩旁現有的樓宇,不少是「舊契」樓,一旦重建,新建樓宇可提供面積反而比現時細,意味大批居民不能留在市區。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任會長何鉅業表示,本港對建築物興建的規管,過去採用「容量限制」的概念,但自1990年代起,改為採用「發展密度」的概念,換言之,不少較早年份落成按「容量」計算興建的樓宇,「發展密度」已超出現行規定上限。
麥美娟稱,在油麻地與旺角兩區,最明顯的例子就在彌敦道,現有的樓宇不少發展密度,已經超出規劃容許上限,市建局一旦收購重建,「都起唔返咁高」。
就市建局研究轉移及儲備地積比率,幫助「用盡」區內土地的地積比率,何鉅業稱,轉移地積比的方法較常用於文物保育項目,儲備地積比的概念較新,估計這兩種方法,可助油旺區內有舊樓透過復修而毋須重建下,把未發展的剩餘地積比,轉移至同區其他的發展項目,甚至有助零散的地盤進行重組,避免出現互不協調的孤立大廈,或增加公共設施,改善社區環境。惟轉移地積比率存目前有法律限制,未來或需要修例配合實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