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建造廟宇技術失傳

時間:2016-12-16 03:15:19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八十年代中後期,大興土木起樓,好多人買了新居後,便在家中添置神佛具保佑平安,因而帶旺了神佛具市場

  香港不少古老廟宇引發文物評級「降級」爭議,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指出,因廟宇負責人沒有跟從文物保育工作規定進行維修,當作一般建築物維修,導致文物受破壞。

  日本着重保存廟宇建築工藝

  李浩然曾是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參與本港1444幢歷史建築物評級的工作,其中就包括長洲北帝廟、九龍城侯王古廟、大坑蓮花宮等廟宇。他說,2007年前政府對廟宇維修尚未有系統管理,許多廟宇負責人不清楚廟宇的歷史價值,維修時不請專家評估,而是找一般承包商當普通建築維修,甚至將一些本身是文物的屋頂拆掉,改為鋼筋水泥:「有的成間拆曬,拆成平地,重新起過,死蟹啦!」

  李浩然說香港的神佛像雕刻師傅已經斷層,更可惜的是,建造和維修廟宇的技術亦全無紀錄,已經「失傳」。

  不過,日本則十分注重保存廟宇建築工藝。李浩然說,當年香港興建志蓮淨苑時,竟發現香港和內地已沒有懂得做唐朝原木結構建築的師傅,卻能在日本找到專家。他解釋日本的唐代木結構建築物,因「木材擺唔到好耐」,每隔20年便要拆掉重建,而日本業界傳統是每二十年要更換新一批建築師傅,上一代便通過重建將建築的知識和技巧傳授下一代,成功薪火相傳。

  他建議香港華人廟宇委員會做好廟宇建築記錄,同時,職業訓練局和建築發展局可開設專業課程,發牌給合資格的畢業生,相信10年內便可解決工藝師傅斷層問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