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園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與深圳園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於去年底同步啟用,以港深「一所一中心」推動跨境醫療創新,目標於今年底前共同建設的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試驗所行政總裁張文勇表示,兩地正就倫理審查協同機制、數據互通等方面交流理念,兩地合作互補、互相學習,不斷推動跨境多中心的項目協作。
張文勇表示,試驗所正在審視兩地倫理審查協同機制,包括制定時間表,限制規定審批申請所需的時間,目前已有一定進展。他強調,在倫理審查方面,兩地採用的原則非常相似,都是參考了國際的指導原則來制訂審批系統,「國家藥監局會特意以國際高水平作為他們的指標,我們也會遵循良好的國際臨床試驗規範。」
在兩地數據互通方面,張文勇表示,兩地政府正積極探討遇到的問題,強調首要原則是注重國家安全,並保護個人隱私。他希望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兩地互相協調、互相學習、互相交流,香港要利用好數十年的臨床試驗經驗,同時也要向內地學習提升效率和速度,以及思維創新,通過雙方合作,提升彼此的水平。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副系主任、腸胃肝臟科主管及講座教授袁孟峰提到,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尖端藥物多來自美國,但所有藥物在香港做的研究最多,在港研究後再推廣到全球,但部分有興趣來港研究的藥廠,會因為申請臨床研究流程繁複而卻步,誤以為需較長時間,「如果能有一個正規的機構或平台,讓他們清楚了解所有程序,這其實是減輕了我們雙方的負擔。」他認為,試驗所對患者、本地研究學者及藥廠等都帶來正面影響。\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