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對物業代理有偏見,認為他們為虎作倀,業主基本上亦都帶有原罪。業主只是名字,他的姓氏為「無良」,而地產代理為「無良業主」奔馳,又怎會是一個好東西,故作為倀的地產代理被人痛恨是必然的,每當政府有政策出台,會影響他們生計,工會不會如其他行業一樣,為他們說一句公道說話。
筆者早已提示過地產代理行業受到的震盪未完,警醒他們剎那間的光輝並不是永恆,今年初住宅成交跌至最低位每月不足三千宗,及後在英國脫歐公投後,成交大幅倍增至六七千宗,價格又隨即向上挑戰去年高位。筆者曾苦口婆心勸道:「要好天收埋落雨柴,擔心政府又會出招。」
本月四日,政府便再落重藥把第二套房的印花稅提高至劃一15%。由於現時業主不會輕易把物業放售,因害怕再購入時需要付更高的首期和更嚴苛的還款能力壓力測試,二手成交量會大幅減少,而一手樓方面,發展商雖然可提價,把稅項抵銷一部分,銷情卻一定會有所拖慢,故筆者預計成交量可能會跌至每月二千宗以下,更甚者可能只有三位數字,代理面對的並不是普通寒冬。
不明所以的朋友便會說:「不做買賣,便多做一點租賃,彌補成交宗數下降。」現實是一個地產營業員平均每年的成本約三十多萬元,包括舖租、薪金、後勤和推廣費用,全港三萬多個營業員,每月三千多宗成交,一年才三萬多宗,即意味着每一個營業員平均只得一張單,一手物業佣金可高達為5至6%,二手為2%,以每單位一千萬元和平均4%計,每個經紀的營業額只有40萬元左右,地產代理的收入並不如坊間所傳聞的每天魚翅撈飯,若果成交量跌至每月只有三位數,估計大部地產代理都會虧損,因為邊際利潤的防守力量不是很強,他們預計政府不停加辣是新常態,減舖、裁員將會是下一輪的指定動作。
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在互聯網年代其中一個對傳統商業模式最大的衝擊是去中介化,由買家和賣家自行配對,過去幾年已把很多代訂酒店和機票的旅行社殺死,隨着VR技術日益成熟,年輕人喜歡自己落手落腳,地產代理應該是下一波被影響較大的行業。由於地產代理擁有原罪,這行業的死活也沒有人會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