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謹腎大聯盟」醫生提醒市民定期驗尿,盡早治療。
大公網11月8日訊(記者孫凌奕)全港每年約有1200宗末期腎衰竭新症,要透過「洗腎」甚至「換腎」延續生命。「微蛋白尿」是腎功能受損的早期警號,調查發現,逾八成受訪者從未聽過「微蛋白尿」。醫生提醒,「微蛋白尿」無明顯病症,易被忽視。糖尿病或高血壓人士屬高危人群,要經常驗小便,一般市民應在20歲開始,隔三年驗尿一次,若發現有「微蛋白尿」,應盡早診治。
現年30多歲的杜嘉琪,20歲左右發現患上糖尿病,後出現蛋白尿亦未有理會。至2014年,她出現嚴重肺積水,經常氣喘,才證實患上末期腎衰竭,需一星期三次「洗血」,因為「洗血」喉管影響外觀,使她不敢外出見朋友。大半年後,她接受了腎臟移植,但她仍要繼續注射胰島素針,並永久服用抗排斥藥。
今年49歲的曾在1996年及2005年兩次進行腎臟移植,但不幸身體出現嚴重排斥,被迫取出屍腎,重新靠「洗腎」維持生命,這亦他無法全職工作。他說,18歲已確診高血壓,因工作繁忙,未有覆診,23歲便患末期腎衰竭。
今年9月,「關心謹腎大聯盟」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以電話訪問了508名市民,僅有4人知道「微蛋白尿」患者沒明顯病徵,須透過驗尿才可察覺,而八成半受訪者從未聽過「微蛋白尿」。在其他68名表示聽過「微蛋白尿」的市民中,有人誤以為「微蛋白尿」與「膀胱炎」、「尿道阻塞」、「肝硬化」或「貧血」有關。
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創辦人及創會主席何繼良醫生表示,「微蛋白尿」是「蛋白尿」的前期,若市民有「微蛋白尿」,已顯示腎臟開始受到破壞,最嚴重後果可以導致末期腎衰竭。關心謹腎大聯盟召集人兼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表示,微蛋白尿患者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和血壓,絕對可以逆轉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