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大館」疑磚柱挖孔致塌牆

時間:2016-11-04 03:15:13來源:大公網

  圖:「大館」今年五月發生塌牆事故\資料圖片

  俗稱「大館」的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內的已婚督察宿舍於五月底塌牆後,馬會委任的獨立檢討小組昨日公布調查報告,歸納三大肇事原因(見圖),指出復修工程在牆身挖孔安裝鋼管,令大樓磚柱未被察覺的裂痕擴大,加上鞏固工程安裝的鋼架令窗台出現沉降,影響附近的磚柱負荷,最終導致磚柱損毀、外牆倒塌。專家小組未有查找事件是否涉及人為疏忽,但認為事故可以避免。\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專家小組由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工程師黎兆麟及澳洲特許工程師Simon Wiltshier組成,經檢視相關技術數據、建築紀錄及會面資料,歸納出塌樓事故的三個主要肇事原因,其中之一是該幢大樓西邊窗台出現沉降,因為倒塌的北面牆西邊窗台曾於今年三月進行鞏固工程,在窗台下安裝鋼架作臨時支撐,但鋼架因承托窗台的重量受壓,令窗台輕微沉降,致使附近的磚柱在往後施工過程中,可承受的額外負荷減少,增加倒塌風險。

  專家指倒塌事故可避免

  不過,導致大樓倒塌的直接原因,則是事發前連續九日在北面牆挖掘了18個「小孔」。挖孔原意是將方形鋼管放入牆內,用以鞏固一樓的木造地板,但所謂的「小孔」,實際有約350毫米闊、200毫米高、200至300毫米深,部分是位於支撐二樓及屋頂的磚柱底部。專家估計,挖孔是最有可能導致倒塌的即時原因,而磚柱可能在小孔附近內藏未能察覺的垂直裂縫或較弱的黏結砌體,在開挖期間或稍後,透發裂縫擴散,最終導致磚柱倒塌。

  檢討小組相信,大樓部分倒塌最有可能始於北面牆的其中一條或多條磚柱,在地下和二樓之間受到損毀,導致整幅北面牆由上而下倒塌,同時亦把相連的西邊牆高處的牆身及屋頂倒三角部分拉下。

  專家小組主席黃澤恩昨日在記者會上,多次被問到事件是否有人為疏忽,他指,追究責任非檢討小組工作範圍,但指出宿舍有150年樓齡,較難察覺結構上的弱點,而修復歷史建築需要盡量保留原貌,難以大面積挖掘作檢查。

  不過,黃澤恩認為,塌牆事故可以避免,例如在規劃木地板鞏固及防火工程時,可避免在磚柱底部下挖掘安放方形鋼管小孔,而改為採用不涉及於磚柱底部開孔的替代加固工程方案;以及在主要結構進行挖掘工程前,可先在鄰近拱門及地板安裝好足夠的裝頂,代替磚柱的功能。

  黃澤恩強調,調查小組並無放過研究任何可能的原因,包括天雨、青磚結構和加建露台等,但相信都不是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他解釋,事發時雖然下雨,但降雨量只有62毫米,而過去不少日子的降雨量比當日大,而青磚受壓能力測試顯示,涉事大樓的青磚仍相當堅硬,西面牆身的露台亦非新加,只是以往塌下後復建,故不會加重牆身負荷。

  屋宇署報告料年底完成

  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原定年底完成活化,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麥建華指,馬會已將報告提交屋宇署,項目管理團隊將檢視小組的檢討結果和屋宇署的調查,諮詢和考慮相關意見,以決定跟進工作。

  屋宇署發言人回應本報記者查詢時稱,署方已聘請專家協助進行事故調查工作,由於涉及對現場的法定古蹟進行測試等程序,採集樣本及物料測試需時,署方預計12月才能完成有關調查報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