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同學設計的太空養蠶實驗,令蠶寶寶有機會在人類歷史中首次離開地球到太空去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兩天內與天宮二號太空站接合,進行為期30天的太空飛行和實驗。/香港科學創意學會理事 潘永強
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有:
(一)為天宮二號太空站實驗室提供人員和物質天地往返運輸任務,考核和驗證太空站運行軌道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為將來登月計劃作出支援。
(二)飛船與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在10月19日對接成組合體,讓航天員實踐太空中期逗留的體驗,今次預計逗留太空30天,是中國航天員逗留太空時間的最長紀錄,考核航天員在太空生活、工作和健康保障能力,也考驗了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三)開展太空醫學和科學實驗,其中一些實驗也有香港中學生參與的科普實驗,推廣科普活動,同時也提供航天員在軌道維修飛船或太空站維修技術的試驗。
神舟十一號是由景海鵬少將擔任指令長,負責飛船駕駛、飛船與太空站交接、飛行管理和飛行安全保障;景海鵬已經有兩次太空飛行經驗,這次以老帶新,他的合作夥伴是第一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的陳冬,中國航天計劃一向是以老帶新,把技術和經驗傳承下去,使我國的太空事業平穩地開展。
太空實驗對於一般港人來說看似遙遠,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道,今次天宮二號科學實驗中,其實有三個實驗項目是香港中學生設計出來;在去年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中,是「水膜反應」(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雙擺實驗」(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和「太空養蠶」(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得獎,得獎的實驗均可在太空實地進行,在太空無重狀態下,進行在地面上「不可能」的科研實驗,驗證實驗的真確性,是對香港青少年創新思維的肯定和鼓舞。
上年度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辦的「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得獎的實驗設計,年來經與香港及內地科研技術人員交流改良後,在交流過程中,令香港同學獲益良多,也加深了對科研事業的了解和興趣;得獎隊伍更獲邀安排於10月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觀,與航天工程人員面對面交流,同學們更可以親眼目睹神舟十一號升空之重要時刻。
神舟十一號的太空任務有幾項創新的突破,首先是把蠶蟲帶上太空站飼養,我國是第一個養蠶取絲的國家,成就了漢唐盛世的絲綢之路,現在由華夏子孫率先把蠶蟲帶到太空,更有特別的意義;這任務使中國航天科學家費盡心力,使蠶寶寶可以抵擋在火箭發射時因加速引起的巨大壓力;其次是在太空站進行種植試驗,期待將來的太空站可以自給自足,解決太空站的補給問題。
今次是我國時間最長的太空計劃,祝願圓滿成功,使航天科研成果再闖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