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設想在血管中運動和工作的納米機械人,可以像吸塵機一般,把細胞裏的廢物清除,也可注入藥物,作針對性治療/網上圖片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一體化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為了滿足人類物質生活需求,最受重視的科學領域是物料科學、資訊科技、能源科學和生命科技的研究和發展。古往今來物料科學是維持人類生活水平的要素,人類祖先與其他生物最大分野是懂得利用物料製造不同的工具,改善生活質素。數十萬年前人類開始懂得用石頭製作捕獵和生活的器具,後來更發展利用不同的物料,例如木器、金屬和陶瓷等,上世紀更有聚合物(塑膠)的出現,不斷提升人類物質生活水平。/香港數理工程科技學會(STEM學會)理事 潘永強
每一種創新或發明的方向,總是朝着多功能的方向發展,例如手提電話變成智能手機,發揮了電話、手表、照相機和電腦,甚至是錢包和信用卡的功能;另一發展的方向是微型化,數十年來的手提電話,由早期身份象徵的「大哥大」、「水壺」,到近來卻愈來愈小巧,物料科學的發展也如是。
最令物料科學家着迷是納米科技的研究,一納米即十億分一米的長度,研究的對象是原子的大小,納米科技研究是物料科學的焦點,發展方興未艾;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與美國斯托達特、荷蘭費林加和法國紹瓦熱等三位科學家,表揚他們在合成和製造「分子機器」的成就,「分子摩打」和「納米車」已經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科學家已經實在地掌握有關技術。
物質的粒子愈小,性質會發生改變,例如年前台灣八仙樂園粉塵爆炸事件,便說明物質粒子愈小,性質愈變得活潑,反應速度愈快,最初提出納米概念是美國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提倡用原子水平的物質組裝物件,他這種創新思維開拓了科研新領域,納米概念把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物理學、電子學和工程學帶出新境界。中國納米科技首席科學家白春禮院士指出,在納米尺度(0.1-100nm)上研究物質的特性和相互作用,跨科目地影響傳統科研,使改善人類生活水平由原子或分子水平開始,製造有特定功能的產品,例如治療遺傳性的疾病,現在從DNA的結構着手,這正是納米科技理念發展的結果。
納米研究在起步階段
納米科技已經研製出納米發電機、電動機和納米機械人,人類在醫學領域的研究已從細胞、染色體的結構深入到更小的層次,現在的醫療技術包括預防、診斷和治療的技術,可見將來會有技術革命,新興的納米醫療技術提高人類的健康和保健水平。
納米科技有廣大的前景,但人類對它的研究只在起步階段,對納米物質的性質沒有完全的掌握,不充分了解這些物質進入人體的效應,所以研究人員不能掉以輕心,接觸或研究納米物質時,必須做好身體保護的防範措施,不可以重蹈放射性物質研究或有機化學研究的覆轍,研究者不知物質的毒害性,令自己身體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