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終於可以忙裏偷閒一下了。
國慶節,有幸受邀出席某個社團舉辦的國慶活動,身邊坐着不相熟的人。關係和往來都是從互不相識的狀態中建立的,於是我禮貌地向身邊的人打招呼,自我介紹,得知身邊坐着的是一位飲食雜誌的記者。相互寒暄之間,從工作內容到成長故事,暢所欲言中聊到關於故鄉的故事。
「自從工作以後,已經很久沒有回鄉見過親人了。」我這個「港漂」感嘆道。
親人都在北京,雖然有了高鐵和飛機,往來的時間縮短很多,可是總抽不出時間回鄉探親,那個鄉雖然是個大城市,但與一般人說的農村鄉里有着一樣的鄉愁。
大概是我說的不中聽,記者友人不耐煩了。好在晚宴開始,他將目光聚焦到了菜式之上。
「這是紅袍乳豬,琥珀脆皮好似琉璃般透亮,以刀背輕敲脆皮會發出『咔嚓』細響,恰如宴席初開的掌聲,令人有種『鴻運當頭』的感覺。這邊是竹笙瑤柱燉花膠湯,燉盅揭蓋,蒸氣湧出以後,湯色清如淡茶,卻是凝聚了八小時老火慢燉的精華,淺嘗一口,花膠軟糯如綢,瑤柱撕成絲縷……」
「這就是你的報道?」我疑問,他點頭表示肯定。我有點奇怪,飲食記者表達雖是菜式,但其背後不應該同樣有點兒「靈魂」才對嗎?比如說菜式的來歷、做菜人的巧思、美食家的挑剔、大眾口味的變化,等等,當中的故事和特色似乎更有意思,可惜,這位記者沒有明白他完美演繹的不完美,不說也罷。
不過,興奮之餘,他還是說了一些寓意:「翡翠金湯燴鮑魚,寓意着『金玉滿堂』,三頭鮑魚浸潤於南瓜與雞湯調製的芡汁中,質地柔韌中帶糯。底部墊着的嫩菠菜,平衡了濃汁的厚重。有色鮮味香都是『金玉其質』。這道是清蒸龍躉斑,現撈現宰的龍躉斑卧於長盤之上,魚身鋪滿金黃薑絲與葱段,魚皮微裂,露出雪白魚肉。筷子輕夾,肉質緊實卻不失細嫩,豉油勾勒出深海魚特有的甘甜。粵菜蒸魚,在於『鮮而不生、熟而不老』……」
面對這滔滔不絕的記者,我聽得厭煩了,忍不住在想:難道現在的記者都沒有思想了?
「麻煩您,我想要一碗白飯。」我舉手,服務員來,終於結束了這「飲食演播」。我們繼續聊,聊起各自家鄉,自然少不了又扯上家鄉飲食,這一次,我一口氣講了北京的地道美食,特別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絕」,還有那兒時難忘的豆汁,那股臭中有酸、酸中有甜、甜中有苦的滋味。我反問友人:「你知道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嗎?因為那是一個人刻在生命年輪裏的味覺基因,客觀中帶着主觀,回味中滿是鄉愁!」
他似乎懂我了,不禁用力握住我的手:「約好了,下次去北京,那胡同,那豆汁,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