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正就初中中國歷史課程修訂作公開諮詢,六七動力研究社、香港校董學會和香港教師會同表歡迎。「六七動力」更呼籲將被遺忘的「六七事件」列入香港歷史教科書,以教曉中學生分辨這段群眾運動的對錯,以及為何有這麼多群眾參與。校董學會則呼籲歷史博物館,增加日寇佔港三年零八個月、「六七事件」和保釣等內容。/大公報記者 呂少群
發生於1967年5月的「六七事件」(坊間又稱「六七暴動」),由於後期發生的土製菠蘿造成炸死炸傷事件而備受非議,殊不知這宗由新蒲崗人造花廠勞資糾紛引起的事件,初期在港英政府鎮壓下有十多人被打死。六七動力研究社社長陳仕源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表示「六七事件」長期被遺忘,有欠公允。「『六七事件』後,香港發展為國際大會,這段重要歷史轉捩點不應該埋沒。」
為此,陳仕源等一班朋友由十年前成立「六七動力」,提出「還歷史一段真相,給參與者一個公道」。多年來他們籌措200萬元,其中半數用於委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做口述歷史,又中大亞太研究所撰寫「六七事件」,再如委託作家以真人真事編寫《六七叢書》、《傷城記》,又將《六七印象》等書送贈二百多間中學。「還有二百多校,我們將繼續送贈。」陳仕源說,二百萬經費已用罄,一班同人還負債幾十萬元。
冀港人了解「反英抗暴」真相
陳仕源說,為了讓港人了解這段歷史,他們將繼續努力,更希望將「六七事件」列入歷史課本。「我們希望特區政府支持將1967年『反英抗暴』事件之歷史真相,列為愛國文化教育,編入香港歷史教科書。」他記得,2014年時任培正中學校長葉賜添在新光戲院六七影片放映會上指出,「六七事件」是香港活生生的國民教育教材。「六七動力研究社,要求特區政府支持將這段歷史的史實,包括一些當年的實物放入香港歷史博物館長期展覽。」
另外,香港校董學會主席高家裕就歷史博物館展品和內容提建議,直指上古史佔用太多空間,應予精簡,反而應增加與現代香港及與中國歷史有關的部分,例如香港秦漢時屬百越,其後屬番禺、新安、寶安,再如香港與清末革命運動的關係,尤其要增加日寇佔港三年零八個月期間的暴行、對性奴隸(慰安婦)等摧殘等。其次,可由「六七事件」旁及越南船民和九龍城寨等問題。再如香港政制演變,七十年代的認中關社、保釣運動以至制定基本法和九七回歸等課題。高希望歷史博物館方面,選擇適當材料,讓市民特別是青少年能有效認識與香港發展有關鍵意義的知識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