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化騰(中)早前出席論壇,坦言互聯網與公益結合已成新趨勢\中通社圖
近數十年來,全球經濟大幅度提升發展,但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口還有約13億人,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左右,而世界貧困人口中約有7%居住在內地,逾7000萬人。另一方面,極少數人擁有的財富卻迅速增長。全球收入最高的前1%人群獲得了全世界約29%的收入、佔全世界約46%的財富,而內地的收入不平等指數—基尼系數為0.47,處於較高的水平。貧富過於懸殊且日益兩極分化的狀況,確實令人擔憂。
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巨大的。要解決貧困和社會貧富不均等問題,發展慈善事業,發動組織社會成員熱情關注、慷慨解囊相助和切身參與,無疑是重要的途徑和有效的方式。近些年不時傳出,一些慈善組織運作不規範、不透明,甚至發生工作人員營私舞弊、貪污挪用善款等負面醜陋的新聞,挫傷了社會成員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熱情。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重新提振社會成員參與慈善的信心?
科技進步給慈善事業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科技創新驅使中國在公益領域呈現飛躍式的發展,甚至在促使大眾參與公益等方面超越西方。
上周五(9月23日)在香港參與一個論壇,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談到,科技發展使國家的慈善行業,從2006年的100億增長至去年的1000億,目前90%的慈善捐款通過手機平台捐出,80%通過社交媒體渠道捐出,改變了整個行業的生態。
譬如說,在今年9月9日騰訊發起的「99公益日」活動中,騰訊聯合100多家公益機構,讓公眾可以透過微信朋友圈直接向4000多個項目捐贈,還可以在網上設定個人籌款目標,呼籲自己的朋友參與。依靠微信朋友圈這一社交媒體的宣傳和參與方式,把各個界別通過公益聯繫起來,讓公益變得更加時尚和靈活,更好地發揮槓桿作用,讓更多人直接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使「指尖公益」成為全民熱潮。
僅這個活動,騰訊共配捐兩億元,還有近百家愛心企業捐贈近兩億配對捐款。此外,微信還發起了聲音捐贈活動,讓大眾參與錄製有聲書送給盲童;自己跑步也可以通過微信平台捐贈步數;還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在發生緊急情況時,最快找到附近的救助站和救助人員,也讓救助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提供服務。香港的賽馬會也會推出應用程式,連接有意參與義工服務的人群與需要人力和各項服務的慈善組織等等。科技的發展,使民眾可以更方便了解需要幫助的項目,更容易實現捐款和參與慈善活動,信息變得更加透明,也更利於捐後監督,將會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重拾社會信心。
我們需要更加大膽創新,才有可能解決我們面對的巨大問題!當然,任何科學技術都只是手段,關鍵還在於人。我們需要在全社會形成熱心公益的慈善文化和社會氛圍,讓「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觀念,成為社會時尚。我們需要每個人的點滴參與,才有可能推動行業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