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創科博覽昨日踏入第五天,繼續吸引大批市民和中小學生入場參觀\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為期八日的創科博覽,昨日踏入第五天,每個時段依然有大批市民入場,更吸引了不少中小學生參觀。他們特別關心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希望向國家科研「取經」,尋找香港的創科路。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教授周敬流給予學子們小貼士,在創科新世代,互聯網提供開放式學習平台,學生可多加利用,從興趣建立自己的專業領域,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數十名學生到場了解國家科研的傑出成就,大部分學生都嘆為觀止,中四學生杜浚煒表示,「在博覽中看到潛水艇的構造和虛擬實境的遊戲,潛水艇的構造和課本記載有所不同。書中只會記載比較大的部件,現場實質卻看到比較細微的地方,非常精彩。」他大讚國家的虛擬實境(VR)技術超前,「我以前購買過一個虛擬實境的頭套,規限要坐下來使用,在博覽展示的一款竟可以自由走動,又可利用紅外線感應使用者和主機之間的距離,技術更為先進。」他認為現時多人嘗試虛擬實境遊戲,有關技術可進一步應用在遊戲娛樂上。
杜浚煒向記者談論創科技術時眉飛色舞,表示未來希望成為程式編寫員,認為未來是創新科技的時代,創科發展是香港未來的出路。他說,從博覽中見到,國家科研技術較香港發展迅速,相信是因為國家在創科方面投資較香港為多,認為本港社會有商界有心人捐款,可促進本港創新科技的發展。
學者促利用互聯網學習平台
就讀中五的邱房楠稱,希望從事工程和建築方面的工作,認為智能機械能應用在建築層面上,但學校課程較少涉及智能城市方面的資訊,博覽令她對這方面加強知識。她對博覽展出的家居和高鐵科研技術印象深刻,「展覽中有很多儀器讓同學試用,例如可以模擬試穿衣服,感覺有趣,之前從沒聽過這些技術,想不到現時發展得非常先進。」她認為智能家居大勢所趨,能有效提升市民日常生活的質素。
科大教授周敬流指出,在創科新世代,科技令我們學習迅速,獲取知識比以前容易,但如何學得更好則要有很多的技巧,傳統工業革命所提倡的分流式學習未必繼續適用。他舉例,「現在眼前出現的問題並非眼前有肉食,而是有很多肉可以選擇,該食那一塊好?現在社會正是需要學習資訊選擇及整理的技巧。」他說,目前香港課程未必能提供所有新的技術知識,互聯網提供開放式學習平台,學生可多加利用,從興趣建立自己的專業領域,促進創新科技發展。
周敬流引述牛津大學2013年所做的一項研究,指20年後有一半的工種將會消失。他稱,不知道將來的世界會如何發展,學校傳授的知識可能將不合時宜,所以只能教概念,強化學習過程的共通技巧,如溝通技能、邏輯分析、尋找資料和表達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