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父(右)全心照料兒子(左)終有回報\大公報記者謝進亨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進亨報道:結節性硬化症屬罕有病症,此病無法徹底根治。對於患者往往出現抽搐,或身體內外生出腫瘤,醫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病者對抗頑疾逾十年下終見曙光,透過服用新標靶藥改善病情。有病者家屬期望政府盡早把藥物納入藥物名冊,令病者獲得適當治療。
當眾失控 摑同齡童後傻笑
現年12歲的陳方宇,出生時與常人無異,惟四個月大時,身體逐漸出現點頭抽搐。起初家人不以為意,惟隨着抽搐次數由每天十多次,惡化至每日數十次,最終經醫院檢驗證實方宇患有結節性硬化症。患者由於基因變異,體內的蛋白質無法如常控制細胞生長速度,影響病者的心智、說話能力,身體更不由自主地抽搐。
本港當時未有藥物抑壓這病症的病情,陳爸爸苦無解救方法,看見兒子不停抽搐,亦無能為力。儘管方宇四歲時藉藥物控制抽搐,惟成長之路漸變崎嶇,身體內外病徵日趨明顯。因病而患有中度智障及自閉症的他,日常生活上不尋常的言行舉止,也為家人帶來諸多不便。
陳爸爸最深刻記得,方宇五歲時曾當眾失控,突然掌摑身邊的同齡小朋友後傻笑,結果自己被對方家長罵得「體無完膚」,只好急忙解釋兒子病情。最慘痛是四年前,兒子更被再度發現腦室管膜下出現巨細胞星狀瘤,由於體積增大並處於危險位置,醫生建議盡快切除,腎臟也出現腫瘤,需長期服食藥物。
參與標靶藥試驗 病情好轉
多年來,陳爸爸不惜放棄事業,義無反顧照料兒子終有回報。方宇去年起參與香港大學為期兩年的標靶藥試驗計劃。陳爸爸表示,目前兒子身體上的腫瘤已停止增生,說話、活動能力皆有好轉,甚至能如常人般游水、踏單車、滾軸溜冰等運動。
結節性硬化症協會於去年五月由病人及其家屬創立,目前有會員30人。致力研究此病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科及青少年科主管陳志峰稱,根據外國研究推算,香港每年有七至八名新生嬰兒患病,惟本港目前僅得港大醫學院,醫治18歲以下患者,而成年患者更缺乏專科醫生或診所跟進。他表示,標靶藥試驗計劃利用專門醫治癌症藥物「Sirolimus」及「Everolimus」,阻止體內細胞過度增生,從而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