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宜把握轉型機遇
圖:粵港澳大灣區並存兩個市場、兩大機制,提出與單一市場不同內涵和外延的需求,刺激產品、服務和管理創新,並推動政策、監管和制度創新,不斷開闢新的合作領域
過去四十年,香港金融業抓住了內地改革開放歷史契機,成功轉型升級,建立起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其中,粵港澳合作是香港金融業轉型的關鍵。香港金融業不僅獲得大量跨境業務機會,而且成功探索產品及服務模式,與珠三角金融業形成密切的業務聯動關係,初步建立起粵港澳金融圈。\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應堅
一、粵港澳金融圈形成中香港扮演獨特角色
縱觀粵港澳金融合作,市場決定融合趨勢,政策引導合作方向。香港金融業順應市場潮流,參與區內產業合作進程,一直發揮着較積極和主動的作用,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扮演着不同的獨特角色:
一是追隨香港製造業北上步伐,為珠三角港資企業及廣東外向型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廠商北遷,將生產加工功能轉移到成本較低的珠三角,而將市場營銷、貿易活動、財務管理、資金融通及產品設計等服務性功能留在香港。這樣的企業組織架構產生了跨境金融服務需求。部分香港金融機構在珠三角設立分支機構,一方面為當地港資企業提供貿易結算及融資服務,另一方面也兼顧市場在外的粵資企業。儘管金融合作形式簡單,並呈現單向性,但卻是粵港澳外向型產業鏈順利運行的潤滑劑。
二是借用內地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深耕珠三角市場。香港銀行業加快進入珠三角始於2005年內地全面開放銀行市場,受益於CEPA補充協議允許港資銀行在廣東設立異地支行,部署在珠三角的營業網點密度顯著大於其他經濟區,形成業務重心。港資證券、基金、保險機構也在珠三角開業。反過來,粵資金融機構也開始在香港設點布局。在此階段,金融合作本身是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重要內容,主要特點是機構互設、業務互聯、人員互派。跨境業務不斷豐富,滿足了企業和個人日益增長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
三是抓住人民幣國際化重要契機,全面提升金融合作層次。2009年內地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三地金融業以跨境人民幣業務為紐帶,更緊密聯結在一起,在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大力拓展業務空間。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走在全國前列,並打通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本外幣資金池、跨境債券發行、跨境股權投資、跨境信貸資產轉讓等多條雙向跨境通道,合作主動性、互動性增強,與實體經濟結合也更趨緊密。可以說,金融合作對大灣區經濟形成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四十年來,粵港澳金融合作從簡單到複雜,從單向到雙向,從專注某類客戶群體到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服務,從立足自身業務機會到重視區域合作帶來的長遠利益。合作層次不斷提高,合作模式逐漸成熟,業務形態有機銜接。伴隨粵港澳大灣區逐漸形成,金融合作邁上新台階,初步形成一個金融圈。2016年僅港穗深金融業增加值就達1200億美元,粵港澳金融資產達5.9萬億美元,綜合金融實力遠超四十年前合作初期。
二、粵港澳金融圈對國家的重要戰略意義
與三藩市、紐約和東京等三個典型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獨特的灣區制度、組織形態和合作機制。香港、澳門和廣東分屬不同的司法行政關稅管理體系,擁有各自法律制度、交易規則、商業慣例、監管架構,令三地之間所有經貿活動具有跨境特點。表面上,同一個灣區被分割成內外兩個市場,生產要素未能完全自由流動,跨境金融交易存在某些屏障,似乎不符合大灣區建立共同市場的要求,但實際上,三地經貿往來如此頻密、跨境服務需求如此強烈,促使三地金融機構構建緊密的協作關係。區內並存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客戶、兩大機制,提出與單一市場不同內涵和外延的需求,刺激產品、服務和管理創新,並推動政策、監管和制度創新,不斷開闢新的合作領域。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多元化及互補性很強的金融體系。區內金融資源豐富、金融實力雄厚,建立了多種貨幣及匯率制度;主要國際貨幣尤其美元存量龐大;擁有離岸和在岸兩個人民幣市場,其中香港是境外人民幣業務樞紐;粵港澳一頭連着海外市場,另一頭連着境內市場,是境內外資金流動主要通道及跨境業務主要平台。大灣區擁有港深兩個國際級交易所,合併總市值、交易量及上市融資規模位列全球三甲。可以說,作為一個整體,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與紐約和倫敦抗衡的金融實力。
再者,三地金融業各有特色、各有所長。香港是全球金融服務關鍵節點,是亞洲時段主要離岸交易中心,與歐美交易無縫銜接,外匯兌換及對沖活躍。香港擁有與美英同源的普通法體系,金融監管達世界水平,調解仲裁具國際效力,英語通行,各類人才充裕,金融基建完備,擁有理想的離岸市場條件及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澳門具備葡語系語言、人才和商業網絡優勢,可將亞太經濟活動延伸到拉丁語系國家。珠三角擁有廣深兩大金融重鎮,金融業增加值僅次於京滬,對外開放度較高,法人金融機構較多,金融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空間布局上,以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為核心,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等三個經濟發展極,相應地演變成港深、廣佛、澳珠三個次金融圈。三個次金融圈差異化發展─港深金融合作以創新為特色,形成港深創新合作金融圈;廣佛集中了省級監管機構和省級金融機構,形成廣佛區域總部金融圈;澳珠金融業規模稍小,但對推動中葡語系國家金融合作意義重要,形成澳珠特色金融圈。廣東自貿區成立後,南沙、前海、橫琴片區正好位於三個次金融圈關鍵節點,承擔着珠三角新一輪金融創新合作平台的重任,並成為香港金融業開展跨境合作的重要跳板。港深、廣佛、澳珠次金融圈並非簡單的功能疊加、規模相加,而根據不同區位優勢,錯位發展,互為補充、互為促進、良性競爭、共同對外,共同構築金融創新開放合作圈。
粵港澳金融圈還因特殊的市場結構有效阻隔金融風險,最大限度減輕境外市場波動對境內衝擊,有利於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粵港澳大灣區內,港澳與珠三角之間已建立一道天然屏障,資金進出受到監控,形成了風險緩衝區。香港是中國唯一經歷過各種金融危機洗禮的國際金融中心,尤其是承受了直接以香港為目標的亞洲金融風暴,具有應對和處理不同危機和風險的豐富經驗。一直以來,內地把金融業開放措施及人民幣國際化放在香港先行先試,取得良好效果。即使遇到問題,亦可及時補救。
粵港澳金融圈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為支撐,與以上海為中心長三角金融圈互為掎角,形成兩個外向型金融圈。長三角金融圈對外開放平台主要是上海,擔當跨境人民幣清算中心、人民幣計價產品交易中心及全球人民幣定價中心。區域金融聯動,共同服務全國;粵港澳金融圈功能有所不同,主要是作為跨境金融服務平台和通道,是人民幣跨境及國際使用先行先試區及人民幣產品創新平台。兩個金融圈在岸與離岸金融中心遙相呼應,共同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對國家戰略部署意義重大。
三、粵港澳金融圈建設中香港的新角色、新作用
香港是粵港澳金融合作的直接受益者。過去四十年,香港金融業在粵港澳經濟融合中取得長足發展,成為經濟轉型的典範。無疑,在粵港澳現有產業格局中,金融業已成為了香港具比較優勢的行業之一,是香港推動區域合作的重要資本及手段。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展現出來的又一次歷史機遇,香港金融業責無旁貸承擔重任,這不僅有助於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獨特優勢,而且對香港金融業長遠發展也至關重要。
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整合區內產業資源,明確定位,打造一個具有活力的城市群,培育中國經濟重要增長極,香港金融業積極參與,可獲得源源不絕的業務機會。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香港作為離岸融資中心,兼具很強的風險對沖功能,可繼續支持珠三角實體經濟,引導「走進去」及「走出來」資本,疏通經營活動環節,合理配置生產資源,加快要素便捷流動。
另一方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突破香港金融業發展瓶頸。金融業成為香港支柱產業,並非高枕無憂,隱憂始終存在。首先,要應對區內金融中心挑戰。2010年,廣深金融業增加值合計不到香港的八成,2016年已反超為1.2倍,三足鼎立已成事實。再者,內地不斷改革、開放及創新,兩地金融差距必會持續縮小。更令人深思的是,香港金融業發展遇到難以逾越的瓶頸及深層次矛盾,產業空心化、本地市場狹窄、科研經費投入少、金融創新不足等,都在吞食着長遠競爭優勢。解決問題的關鍵途徑是,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大局,利用珠三角產業、科技、人才和市場,在競爭中提升競爭力,在合作中尋找持久發展道路。
那麼,香港金融業如何更好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回顧粵港澳合作,香港金融業發揮所長,扮演產業合作的潤滑劑、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黏合劑、大灣區形成的催化劑等角色,取得明顯效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啟動,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金融合作層次要在現有水平上再提高。粵港澳金融圈形成,為未來合作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也令各地參與區域合作有了新的抓手。
香港金融業基於已有優勢和條件,在新一輪粵港澳金融合作中應更有作為,應扮演好四個新角色:一是擔當大灣區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支持區域產業轉型及科技創新,全力服務實體經濟;二是擔當粵港澳金融圈建設的重要組織者,共同完善區域金融合作體制機制,通過創新提升一體化服務能力;三是帶動粵港澳共同建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提高香港離岸金融中心配置金融資源的功能;四是協調粵港澳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持企業走出去,做好投融資和風險管理。
下一步,香港金融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可拓展的領域十分寬廣,具體而言,可在以下幾方面發揮更積極、更主動作用:
首先、發揮香港傳統優勢,進一步提升境外融資中心的功能,合作成立粵港澳發展基金,跨境發行粵港澳債券,加大對區內尤其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培育對區域長遠發展產生重要支撐作用的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為中小型創新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其次、促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積極調整業務模型,優化風險管理模式,加快產品創新,支持區內新經濟、新業態及新科技,同時結合兩地科技優勢,加強與珠三角金融業和科技界合作,大力發展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金融,重點拓展跨境金融科技,保持大灣區發展旺盛的創新驅動力;
再次、參與以及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利用香港國際網絡推廣及促成「一帶一路」項目,合作設立「一帶一路」基金,吸引區內企業以香港為投資「一帶一路」的首選平台,協調兩地金融和專業服務資源,提供綜合金融和專業配套服務,打造以香港為樞紐的「一帶一路」金融大通道;
第四、支持廣東自貿區金融創新,打造跨境人民幣創新合作通道,進一步疏通跨境資金流動通道,爭取廣東自貿區成為香港人民幣流動性提供者,推動個人項目開放措施,支持完善自貿區帳戶體系,為跨境人民幣創新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載體;
第五、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民生金融,拓展跨境個人信貸、理財、養老金融、醫療健康保險、社會福利保障的金融配套等,突破不同支付體系的清算屏障,打通跨境移動支付通道,為香港通行支付手段在珠三角使用提供更多便利,探索香港居民在珠三角見證開戶,建立徵信共享機制;
第六、強化香港離岸金融功能,吸引珠三角支持香港重大金融發展策略,攜手兩地總部經濟,共同拓展跨國公司企業財資管理業務,合作發展離岸資產管理、航空租賃、航運金融服務、國際再保險等新型金融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