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儲蓄觀念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我們過度消費,為將來更大的需要作周詳的金錢準備,這是理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步。可是現今培養孩子有儲蓄的習慣真不容易,究竟問題何在?
不少父母認為要培養小孩的儲蓄習慣,是知易行難,也抱怨孩子總是不夠定力儲蓄,往往三分鐘熱度。當我問問孩子不想儲蓄的原因時,他們都給我以下三項答案:
1.每當有想要買的東西,所有爸媽都會買給我,甚至未問他們已經買了給我,所以我不需要儲蓄去買!
2.爸媽常說儲起的錢給我將來讀大學用,究竟我已儲了多少錢?還要儲多久?(其實是一種無了期的上繳機制)
3.花光零用錢買東西不要緊,因為我可以問爸媽預支或問朋友借。
另一方面,孩子不喜歡儲蓄,可能是他們不明白儲蓄的意義,其實儲蓄最終都是為了自己未來的需要;又或是家長沒有好好教導孩子訂立儲蓄目標和具體計劃,以致沒有動力儲蓄。正如前文提到,當我們處理任何事情前,都要釐訂清楚目標。目標清晰,才會明白自己應做什麼及可以做什麼。事情才會成功。儲蓄金錢一樣,我們首先要是訂立一個儲蓄的目標及具體計劃,幫助他們從每個月的零用錢規劃出時間表,估計大約花多少時間可達到夢想,以建立他們的理財目標及投資觀念。至於如何設定一個良好的儲蓄計劃,不妨參考前文「SMART」(醒目儲蓄法)的五個重要原則。
五方法培養儲蓄習慣
父母應多鼓勵小孩節省消費、以增加儲蓄,從小建立正確使用金錢及恆切儲蓄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的儲蓄習慣的五個方法:
與孩子列出想買或做的東西,再一起訂立一些屬於他們(而不是父母)的儲蓄目標。每個目標都要有具體的金額及預計達成日期,例如下個月購買一本價值一百元的圖書畫冊。
引導孩子在他們的儲蓄目標中,分辨哪些是屬於短期、中期或長期的儲蓄目標。可以先從金額較小的短期儲蓄目標開始。孩子能成功達標,自然有成就感,有動力做更多的儲蓄。
讓孩子認識不同的儲蓄方法,例如錢罌、銀行儲蓄戶口等,並一起訂下儲蓄方法及計劃。
當孩子表現良好如定時儲蓄,家長可以給他們一些非物質性的獎勵,例如睡前的故事時間、假日的戶外活動或興趣班等嘉許孩子。
儲蓄必須持之以恆。我們不妨利用一個類似強積金的概念,轉換成可以培養孩子儲蓄習慣的方法。為了讓我的大兒子小時候能養成儲蓄習慣,特別以一元作教材:當他願意放一元入豬仔錢罌後,作為父母親兩人各自再放入一元。即是說,小朋友的錢罌裏便有三元。如此類推,一個月便有九十元,一年就有一千零八十元。
也許剛開始時,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將錢放進豬仔錢罌的行為是儲蓄,但大多數小朋友天生就喜歡收集物件,還記得筆者童年時喜歡收集郵票和貼紙等。但通過這行為,可幫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習慣。隨着對金錢的認識愈深入,孩子會漸漸明白這樣做的意義。只要持之以恆,就能體會積少成多的不變定理。而且用自己儲蓄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會特別開心,更會珍惜呢。
當孩子儲蓄的金額達到一個可觀的數目,而他們到了小學階段時,父母可以讓他們到銀行開立戶口、了解存款及提款的流程,並且和他們一起了解銀行定期發放的定期定額投資回報等。久而久之,這樣孩子可以親身感受「複利」的效果,也是激勵孩子多儲蓄的方法。